VIP 專屬文章 中國其實不打算對台灣動武?黎安友:習近平偏好以拖待變,美國與台灣應耐心與其周旋

全球地緣政治的「東邪西毒」,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AP)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不少有識者都認為台灣可能是「下一場大型衝突的爆發點」。其實美軍前印太司令、海軍上將戴維森(Philip Davidson)去年就在國會警告,北京可能會在六年內奪取台灣;史丹佛大學的中國軍事和安全政策問題專家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也強調,台灣是習近平「中國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甚至宣稱祖國統一「不能拖到下一代」。這似乎意味著在習近平的第四個任期結束(2032年)前,解放軍就會發起武統行動。

普京對烏克蘭實施的「特別軍事行動」,也讓台灣的危局更加受到矚目。尤其習近平與普京戰前才宣稱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俄烏戰爭爆發後,北京又遲遲不願譴責莫斯科的侵略行動,中國官媒對於俄羅斯的宣傳也屢屢加以負荷。當西方國家的焦點都擺在烏克蘭情勢,歐美各國不願直接出兵對抗俄羅斯,似乎也顯示莫斯科的核威懾確實奏效,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研究員塞克斯David Sacks)擔心,中國領導人可能得出結論:美國不願跟核武強權為了台灣開打。

所以中國對台灣採取武力統一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嗎?著名漢學家與中國政治專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在《外交事務》撰文力排眾議,主張「中國其實不打算對台灣動武」(China isn’t poised to invade Taiwan),也不需要像美軍前印太司令或者其他學者專家一樣,擔心中國這幾年就會攻擊台灣。黎安友並非認為習近平不想統一台灣,而是他認為中國對台灣一直保有「戰略耐心」(strategic patience)。而且北京的「戰略耐心」不只是對台灣如此,在其他領土爭議的場域也都是如此。

黎安友不認為俄羅斯攻擊烏克蘭會讓北京起而效尤,因為莫斯科不但在軍事上付出慘痛代價、在經濟與國際關係上也因此陷入孤立,這反而讓北京更加堅定要跟台灣繼續耗下去。黎安友認為中國若是出兵台灣,引來的國際制裁恐怕不下於現在的俄羅斯,因此北京會偏好以拖待變,耐心等候台灣最後高舉白旗、也不要現在冒險發動攻擊,以免付出慘痛代價後卻永遠失去台灣。

美國中國問題專家黎安友(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美國中國問題專家黎安友(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黎安友指出,早在1979年「美中關係正常化」時,北京就有不使用武力卻能統一台灣的機會。因為當時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使得台灣在外交上孤立無援、軍事上也失去美軍的保護、就連在經濟上也越來越依賴中國。為了鼓勵台灣企業前往大陸開展業務,北京對台商公佈了一系列激勵措施,中國也有計劃地購買台灣的出口商品、允許陸客前往台灣旅遊。北京也投資台灣媒體,希望有更多對其有利的新聞報導,並且與反對台獨的國民黨人進行交流。 (相關報導: 中國經濟崩盤的大哉問:習近平會因此倒台嗎? 更多文章

不過事實已經證明,這些努力完全不足以遏制台灣輿論對抗統一的想法。黎安友引述台灣的民調數字,支持統一的民眾在1999年時還有28%,到了2022年已經嚴重減少為不到2%。絕大多數都贊成「維持現狀」,這在台灣的政治語言中意味著繼續維持自治,而非正式宣佈獨立。反對統一的民主進步黨在2016年之後便贏得總統與國會的多數席次,而且2024年大選似乎也是民進黨的贏面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