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數位電信詐騙猖獗,多國政府祭出「重招」從源頭打詐。新加坡推出「簡訊發送者身份登記系統」,讓民眾一眼就能辨識簡訊真偽;澳門政府則在自動提款機(ATM)設置人臉辨識系統,反制洗錢與詐騙行為。反觀講究人權、法治、個人隱私的台灣,亂世無法用重典,反詐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走?《新新聞》特別製作《詐騙之島》專題,深入探討台灣詐騙案層出不窮的成因、影響和解決之道。
台灣詐騙行為橫生,讓國人深惡痛絕,事實上在網路、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下,數位詐騙在全球都相當嚴重。根據全球反詐騙聯盟(GASA)去年公布的《2022年全球詐騙狀況報告》,全球詐騙案件較去(2022)年增長10.2%,總財損高達550億美元;且隨著生成式AI(如ChatGPT、DeepFake等)快速發展,已在各地出現惡意使用的災情。
打詐國家隊上路,學者:各部會仍是多頭馬車
行政院去年7月15日訂頒「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今年5月4日通過「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1.5版」,成立跨部會、院級的「打詐專案辦公室」強化打詐速度和效率,並針對四大打詐策略「堵詐、阻詐、懲詐、識詐」訂出KPI。專研反詐騙5年的刑事局偵查員張佳勳認為,打詐1.0版主要在整合部會、1.5版則是強化,許多反詐防治措施現在才推出,「是否能有效降低詐騙數量,還要一段時間觀察」。

「這些東西本來就在做了!」銘傳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王伯頎批評,國家隊去年就成立,希望打擊詐騙可以統一事權,結果1.5版看起來仍然是多頭馬車,各部會各做各的,金管會漸漸要將虛擬貨幣納管,但幣商、網路平台等仍然無主管機關,政府還是必須拿出決心才有辦法減少詐欺案。
澳門推ATM臉部辨識防詐,台灣施行不易
無論警方多麼加強查緝,詐騙集團隱身於網路背後,手法推陳出新,已讓人防不勝防,各國除嚴刑峻罰之外,主要改從「源頭控管」下手。例如澳門2017年為解決車手取款現象,就在金融自動提款機(ATM)引入「臉部辨識核實技術」,特別是設於娛樂場所內及周邊的ATM,加強辨識領款人身份,車手無法以「假帳戶」取款,大幅降低詐騙案發生。
「如果在台灣能實施的話,車手領款狀況就會大幅減少!」一名對詐欺型態有研究的台北警察隊長說,詐騙集團現在為了隱身幕後,會向民眾購買人頭帳戶,或以高薪打工、家庭代工等名義搜集民眾人頭帳戶,讓被害人把錢匯款給這些人的戶頭,再由車手到ATM領款,如果台灣也推行人臉辨識系統提款的話,至少假帳戶、車手取款現象可大幅減少。

警政署今年與中信金控推出智能防詐ATM,同步偵測詐騙帳戶被提領時,立即通知線上員警到場盤查,擴大攔阻民眾被害。張佳勳說,刑事局曾建議金管會是否能在ATM設置指紋、人臉辨識等,但金管會都認為無法執行,目前刑事局跟台北富邦銀行合作建置「鷹眼模型」AI偵測專利技術,也成功說服12家銀行參加「鷹眼識詐聯盟」,能有效識別與偵測可疑帳戶,並立即關帳,如此能降低被害人受騙機率。 (相關報導: 詐騙之島-現象篇》僅6%國人沒接過騙人訊息,台灣為何慘淪詐騙之島? | 更多文章 )
但警界人士認為,台灣光是推行數位身分證就引發資安、人權等疑慮,要在ATM引入「臉部辨識核實技術」實在太困難,而且現在「民眾都用網路銀行、line pay匯款,誰會去ATM提錢?」實際上背後的「大魚(主謀)」還是抓不到,不能只靠ATM來防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