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刀子嘴豆腐心?心理師教妳用「好好說話」取代責罵:《焦慮星人自救指南》

心理師教妳如何用「好好說話」取代責罵(圖/Nappy @Unsplash)

我們只是需要合理地表達指責,讓它成為我們衝突溝通中的有效方式,而不要成為自我傷害或者破壞人際關係的罪魁禍首。

成長於「指責型」原生家庭氛圍中的人,從小對「指責」的模式高度熟悉,因而也容易把「指責」的模式代入自己的生活中:一方面,容易對身邊的人挑剔、苛求、指責;另一方面,往往也不能很好地接納自己,內心總覺得自己不對、不好、不夠盡力。

常見的有這兩種指責形式。

1. 非理性的「責任歸因」以及「事後追究責任」

似乎一定要把不理想的結局和某人(或自己)的行為綁定在一起,在其背後似乎有一個堅定的假設:「如果你(或我)做得足夠好,事情就一定不會這樣,都是你(或我)的錯!你(或我)當時就應該這樣,你(或我)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

常見的表達有:

「孩子又感冒了。為什麼你一帶他出去玩他就感冒?我們帶都沒事。他出汗了你當時就該給他換衣服啊,你為什麼不給他換?……」

「考試又沒考好,為什麼同樣的題目還會錯?上次就錯了,你不知道嗎?你當時就應該把它背下來,為什麼沒背?……」

「這個忙我就不該幫他,我要是不幫他,就什麼事都不會有。當時我就覺得不對勁,為什麼我又答應了呢?唉,我這個死腦筋真是該死……。」

在上述這些表達裡,你可以明顯覺察出兩個特點:第一,追究責任,即都是你(或我)的錯;第二,糾結的點不在當下,而在無可補救的「當時」。這種指責方式會給他人或自己帶來極強的挫敗感和自責感,對人際關係和個體自尊的破壞性極強。

「孩子又感冒了。為什麼你一帶他出去玩他就感冒?」可以從與語句中察覺非理性的「事後追究責任」(圖/ Kelly Sikkeman @Unsplash)
「孩子又感冒了。為什麼你一帶他出去玩他就感冒?」可以從與語句中察覺非理性的「事後追究責任」(圖/ Kelly Sikkeman @Unsplash)

2. 不公平對比

拿指責對象(或自己)與另一個人做不公平的對比,即將指責對象(或自己)的缺點與別人的優點做比較,抬高別人,貶低指責對象(或自己)。

「你看你們班××,人家和你一樣也是男生,人家就管得住自己,每天在家讀書,從來不拖欠作業,不需要家長提醒。你看看你,每天就知道玩,以後人家考上明星高中了,你怎麼辦?你有什麼前途可言?……」

「為什麼我家寶寶總是不快樂,我真是太失敗了。××孩子的媽媽也和我一樣是全職媽媽呀,她學歷還沒我高呢,為什麼她能做得那麼好,她的孩子就那麼開心?為什麼我這麼差勁……。」

從上述的表達裡,你可以明顯感覺「不公平對比」所帶來的心理失衡。它不僅會挫傷我們的自信,還容易把當事人引入一種莫名的嫉妒情緒中,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關係。

從孩子的情緒中得到挫折,並與他人「不公平對比」所帶來的心理失衡也會影響情緒(圖/Zachary Kadolph @Unsplash)
從孩子的情緒中得到挫折,並與他人「不公平對比」所帶來的心理失衡也會影響情緒(圖/Zachary Kadolph @Unsplash)

我想愛你而不傷害你

那麼,如何調整這兩種破壞性極強的指責模式,以減輕它帶給我們自己及周圍人的傷害和心理壓力呢?在指責之前,我們可以嘗試做以下四個方面的心理調整,以幫助自己改善情緒基調和心理感受。

1.允許自己和別人犯錯。提醒自己,我們都是凡人,每個人都會犯錯;

2.綜合歸因。結果的發生往往是綜合因素導致的,不僅僅是某一個人的責任,要全面看待導致結果的多個因素;

3.既往不咎,聚焦當下。別再糾結於當時應該怎樣,那些於事無補,應該專注於思考當下的解決辦法;

4.綜合對比。當你想要拿自己與他人對比時,記得要綜合對比,把雙方的優缺點各寫出五~十條,再來進行綜合對比。很快你會發現,人和人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和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