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竟然酷愛虐貓!揭國文課沒講的「真‧狂人日記」:虐殺喵星人變態手法大公開

魯迅(圖/維基百科)

最近幾年社會興起養寵物的風氣,稍微有些多餘時間和精力的人們,都想盡早找隻毛孩陪伴,我周邊的朋友也開始養貓,而且非常痴迷,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是生而為人最基本的共同本性。早在民國時期,文人圈就已經流行養貓了, 史料有記載的人包括季羨林、林徽因、黃永玉等。

做為寵物,貓咪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上班族在受了大半天的折磨後,回到家都渴望著一份溫暖,慰藉自己在職場上的疲憊。貓咪以可愛的外表,機智聰明的頭腦, 滿足了這項需求,使無數少男少女甘願像奴才般服侍著主子,淪陷成「貓奴」。

不過,有人喜歡,自然就會有人討厭。像魯迅先生就很討厭貓,一般人眼裡極為溫順可愛的貓,在他的字裡行間不但充斥著怨念,而且這種恨意深入骨髓,許多雜文充滿了濃厚的仇視色彩,比如:「可惡的是一匹大貓」、「一副討好人的媚相」、「交配手續鬧得別人心煩」,在魯迅的眼中,貓咪的習性與一舉一動,好像都是特別見不得人的事情,他就是看貓不順眼,找到機會就把貓臭罵一頓。

其實早年時期的魯迅對貓咪是不至於到恨的,翻開史料細細品讀,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魯迅討厭貓的淵源竟然這麼深遠且瞠目結舌。

鄉下的童年

我們都知道,魯迅寫的書浩如煙海,但多半冷酷無情,下筆犀利不講情面,後世流傳著他的千萬張相片,不過卻幾乎找不到他的笑容,他是全世界最嚴肅的人。

在眾多充斥著戰鬥和批判的文章面前,我們難以想像,其實魯迅小時候並不是這種人,他也有好奇、可愛的一面,甚至有熱愛、自然的那份童真與童趣。

魯迅小時候常和母親住在紹興鄉下安橋頭的外婆家,他喜歡到鄉下去,把那裡看成是自由的天地,嶄新的世界。因為在那裡不僅可以免讀深奧難懂的四書五經,還可以自由自在地隨處探險,到附近的河邊划船、捉魚、釣蝦……對一位頑皮少年來講, 無疑是具有吸引力的。

魯迅最喜歡跑去外婆家後面的大院子,相傳叫做「百草園」,是一個疏於管理, 近似荒野的大地方。

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在這片自由的天地裡,整日與花鳥草蟲為伴,以此來打發冗長的時光,他見到蟬兒就抓、看到飛鳥就追,餓了就在路邊啃饅頭,累了就在大樹下乘涼,樸質純真,不見愁容……一切感受都是那麼的天真爛漫。

大家可以想一想,十歲左右的年紀,放在今天還只是一名小學生,正是天真浪漫的年齡層,對大自然的各類動物都充滿好奇。「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 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1」, 蓊鬱天然的環境,造就了物種的多樣性,這裡無疑是一個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機。

魯迅有一次在那裡捕捉到了一隻小老鼠,並將牠帶回家飼養。 (相關報導: 朱自清其實超討厭父親!包養姨太、欠債敗家,害祖母一夜氣死…揭國文課沒說的《背影》真相 更多文章

魯迅(圖/維基百科)
魯迅有一次在那裡捕捉到了一隻小老鼠,並將牠帶回家飼養。(圖/維基百科)

回憶這段時光,魯迅將這隻小老鼠稱為「隱鼠」,作者看到這些史料時一直在想,隱鼠到底是什麼動物?照《異物誌》、《晉書》等古代史書所說,這是一種巨大如牛的大老鼠,會招來水災等厄運,但這種帶有神話色彩的說法顯然與魯迅所描述的不同。民國的地方詞彙與其他朝代的話語有很大差距,就當時普遍的意思是:隱鼠,即鼷鼠,鼠類中最小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