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K-POP粉絲的告白:請南韓偶像產業正視「微笑憂鬱」

文彬是男子組合ASTRO的成員。(美聯社)

「藝人們有專業精神固然很好,作為人,也希望能先正視自我,接受自我,不再有因為忍痛而悲傷的事件。」

4月19日深夜,南韓男子團體ASTRO成員文彬去世的消息傳出時,世界各地許多喜愛K-POP偶像的人們,不管「本命」是誰,可能都像我一樣徹夜難眠。那位迎風在舞台上自由奔跑的少年,25歲的美好青春永遠定格在此。瀏覽人們對文彬的悼念,得知那令人印象深刻、永遠燦爛的笑眼,實際上忍受著無人知道的痛苦,我的心就像被瞬間抽空了一樣。

關於文彬猝逝,基於遺屬意願,並未公開死因或遺書,網路上充斥各種猜測和傳聞,《衛報》、BBC等西方媒體則對此分析,認為凸顯了K-POP產業的陰暗面,以及南韓自殺率偏高的社會風氣。

不管原因為何,這是整個K-POP產業不斷重複的悲劇。所有追星人的共同願望很簡單──希望不要再有人因此付出生命代價,每一位偶像歌手都能長久、幸福地活下去。可是繼f(x)雪莉、Kara具荷拉、SHINee鐘鉉、100%旻佑的噩耗之後,我們仍必須面對殘酷事實:他們在離開世界之前,一直戴著的完美面具裂開了,那一絲裂縫透露出隱藏的傷痛,他們其實沒有幕前那麼快樂。

文彬(右)是男子組合ASTRO的成員。(美聯社)
文彬是男子組合ASTRO的成員。(美聯社)

不是真正的快樂

「只需裝出美麗微笑,就能掩蓋受傷靈魂,他們永遠不會注意到你內心實際上多殘破不堪。」美國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選擇結束生命之前曾說過這樣的話。

就像小丑一樣,最快樂也最悲傷,笑容隱藏的憂鬱不會被發現,即使在朋友和家人之間也是如此,微笑憂鬱(smiling depression)的人盡力避免向其他人表現出「異狀」。

微笑憂鬱的典型症狀包括,食慾不振、憂鬱、消化不良、頭痛、胸悶和失眠,但不像外界普遍認知的憂鬱症,帶上微笑面具之後,患者可能還有精力做好全職工作、定期運動且過著充滿正能量的社交生活;但在面具背後,他們承受悲傷、恐慌、自卑感、焦慮發作,甚至可能萌生自殺念頭。

人們隱藏憂鬱症狀並不少見,通常是基於個人和職業原因:

  1. 害怕給別人添麻煩。習慣照顧他人感受而非受到照顧的人,尤其如此。
  2. 他們認為自己有辦法處理情緒、能夠「振作起來」。
  3. 他們否認自己身陷憂鬱,或認為「過著美好生活」沒有資格感到憂鬱。
  4. 擔心公開憂鬱症對個人和職業造成影響。
  5. 藉由社群媒體逐漸相信「其他人都很快樂,只有自己是痛苦的」。
  6. 他們是完美主義者。

總是努力保持陽光正面形象的南韓偶像歌手,是此類型心理疾病的高危險族群,這在南韓娛樂界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當被質問「過度訓練」、明星遭「非人化」時,BTS隊長RM指出追求登峰造極的過程難免有副作用:「年輕人動用唯有花樣年華才具備的巨大能量,同心協力工作、夜以繼日地練習以求完美,造就了閃閃發光的K-POP,」,他解釋道,「怎麼說呢,想要做好事情,我們只能這樣⋯⋯這個體系中固然有黑暗的角落,任何急速發展的事物都無法避免被副作用纏住。」 (相關報導: 再訪南韓現代巫女洪承喜:憂鬱的你,只是正在度過靈魂的黑夜 更多文章

RM是防彈少年團的隊長。(圖/翻攝自推特/@bts_bighit)
防彈少年團的隊長RM。(翻攝自推特/@bts_bighit)

站在懸崖邊的偶像

K-POP的高壓產業結構是不容輕忽的背景因素。從童年練習生時代就身處激烈競爭環境,因為「評價」、「出道排名」而造成過度壓力、焦慮、沮喪和缺乏自信,出道後更要面臨高工時、情緒勞動與保持人氣和形象等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