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共和國的慢性殺女:為什麼南韓年輕女性更容易憂鬱?

自殺是南韓年輕人第一大死因。(Unsplash)

性別的結構暴力無所不在,讓女性額外承受經濟社會的不平等和身體、行為、思想的束縛。

新年伊始,南韓國家機構即發出示警,稱年輕人正面臨「厭世」危機。南韓國家人權委員會1月中旬指出,20多歲和30多歲年輕人的自殺率和罹患憂鬱症風險比例處於危險水平,要求保健福祉部完善青年心理健康服務制度。

南韓一直都想擺脫不光彩的「自殺共和國」之名。居民若上網搜索「自殺」,會立即彈出珍愛生命標語和熱線電話,告訴你不需要獨自煩惱,「你是非常珍貴的人」。然而經過多年防範與努力,「極端選擇」事件沒減少,反而越來越嚴重,南韓仍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自殺率最高的國家,自殺率達25.7%,每天約有36人自我了結生命,有730人企圖自殺。

在那裡,每天都像發生一場無聲的社會屠殺。研究2020年南韓人口死因與南韓《預防自殺白皮書》,可以發現受創最深的確實是年輕人。自殺是該國青年人口的第一大死因,三分之二的20至29歲死者與近一半的30至39歲死者,皆是死於自殺。自殺率的特徵反映了南韓的現況,這是令年輕人難以生存的社會。

在南韓有「自殺大橋」之稱的麻浦大橋,其欄杆上寫著「風真好」。自2012年起,南韓政府在橋上各處刻了數十句勵志標語,企圖勸退前來尋死的韓國民眾。(pixabay)
在南韓有「自殺大橋」之稱的麻浦大橋,其欄杆上寫著「風真好」。自2012年起,南韓政府在橋上各處刻了數十句勵志標語,企圖勸退前來尋死的韓國民眾。(pixabay)

女性自殺死亡率40年增7倍

更細去看,這個國家最憂鬱的族群是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2020年,南韓有51.5萬名女性、25.6萬名男性接受憂鬱症治療,女性患者是男性的兩倍多。自殺未遂案例有60.7%都是女性,令人震驚的另一項數據是,1997年生女性的自殺死亡率為1951年出生婦女(父母一代)的七倍。

近幾年,南韓自殺與憂鬱症患者人數漲幅最大的族群也是20多歲女性。首爾自殺預防中心的1577-0199熱線每天24小時都會響起,在電話另一端痛苦掙扎的多半是年輕女孩,告訴輔導人員曾遭受性暴力的記憶、生計與租房的煩惱、長期服用精神藥物的無奈,還有墮胎的痛苦。在最無助的時刻,她們往往還顧慮他人的感受,哭著向傾聽的人說:「對不起,向您說這麼沉重的話。」

自殺是一個靈魂最絕望的吶喊,是什麼將年輕女性推向懸崖,又是什麼原因讓她們決定跳下?據南韓當局2020年統計,「經濟困難」(21.5%)是年輕女性最常見的自殺衝動原因,其次是「失業等工作問題」(18.5%)、家庭不和(15.6%),以及「孤獨/寂寞」(14.1%)和身心疾病/障礙(12.1%)。

另外,據《首爾市女性家族政策評論》調查,首爾20多歲女性在職場、學校等空間有被歧視經驗的比例高於男性,曾遭歧視女性的憂鬱及不安程度皆比較高。受訪女性的薪資水準也比男性還低,這不僅顯現同工不同酬的問題,也側面反映出女性從事的職業種類收入常低於男性、女性更常從事非正職工作或面臨升遷與加薪障礙。 (相關報導: 蔡娪嫣專欄:少子化卻遺棄大量孩子,南韓揮之不去的「嬰兒出口國」烙印 更多文章

一間南韓的外匯交易室螢幕上,顯示著南韓綜合股價指數。(AP)
一間南韓的外匯交易室螢幕上,顯示著南韓綜合股價指數。(AP)

90後年輕女性的苦難

南韓當前20多歲的年輕女孩多出生於1990年代,從小遭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在激烈學業競爭和失敗焦慮中成長,更在一畢業就面臨嚴峻青年失業問題,見證「N拋世代」、「土湯匙」等絕望流行語的出現。在追求功績與資本的世界,女性新鮮人的最大壓力來自於經濟獨立,她們就業機會往往比男性還少,即使就業,從事非正職工作的比例也很高,薪資、待遇與工作保障都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