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足也會產生拖延症!專家教3招趕跑瞌睡蟲,讓你工作效率秒提升

睡眠不足也會產生拖延症,所以別再熬夜趕工了!(示意圖/取自photo-ac)
  • 提升睡眠品質
  • 防止脫水
  • 在14:00到15:00空出一個思考時間
  • 分配時間在輸出上

愛睏腦實驗1

透過睡眠整頓大腦

避免拖延而硬撐不睡覺(X)

好好睡一覺,整頓好大腦(O)

有些人,事情拖了大半天都沒做,到了晚上才下定決心「不能再拖」,熬夜趕工。但是熬夜趕工反而是形成拖延腦的原因。

睡眠不足會增加杏仁核的活動。正常情況下,杏仁核受到前額葉的抑制來調節,但在睡眠不足時,前額葉的抑制就會解除。

杏仁核的作用是在受到某種刺激時,瞬間判斷該刺激是否對自己有害,並建立一個可以對抗它的身體。當杏仁核過度活躍,就連無關緊要的事情也會變得敏感。

例如,如果同居人砰地一聲關上房門,就開始瞎猜同居人是想表達:「你一整天什麼都沒做到底是在幹嘛?」像這樣,如果把對方的動作和言行看作是對自己的指責,即使是在客觀上非常平和的環境,也會感覺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要避免不必要的壓力反應,必須讓杏仁核的活動正常化,而調整睡眠是最快的方法。

睡眠,是大腦的活動直接作為成果表現出來的現象。而且與白天的行為相比,它是無意識的,不被記住的。所以即使是自己的睡眠,也容易與自己分開來看。引導大腦順利入睡後,剩下的就交給大腦,這樣的後設認知很好用。

睡眠門診一開始是針對「睡不著」等與睡眠直接相關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但真正的目的是觀察一個人的睡眠變化,並根據變化採取最合適的行動。

後設認知能力會隨著睡眠的完善提高。後設認知能力提高後,不僅是睡眠,白天的行動也會減少拖延。

也許有人認為睡覺就是休息,但其實,睡眠是讓大腦保持最佳清醒狀態的最有效方法。本章將把睡眠定位為改變大腦的工具。

我們每個人都能立即改變睡眠,而且可以清楚察覺,只要睡眠改變,大腦的運作也會隨之改變。

愛睏腦實驗2

每個小時補充180c.c.的水

專注的時候不攝取水分(X)

每隔一小時補充180c.c.的水(O)

精神恍惚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時候,多半是脫水了。戴口罩會使人更難注意到口渴,或者如果您過度專注於工作,您將無法擺脫水。由於大腦中的營養物質是由血液攜帶的,因此脫水會降低攜帶營養物質的能力。

為了穩定地供給大腦營養,每隔1小時要補充180c.c.左右,也就是大約裝滿1杯的水。如果好一段時間都懶洋洋地在網路上東看西看,先懷疑自己是不是脫水,離開座位補充水分看看。

回到座位後,感覺肯定會不一樣。與其等心情來,不如將營養傳遞給大腦,更容易提高專注力。

愛睏腦實驗3

運動和工作交替執行

一整天都坐著工作(X)

每隔一段時間就起來動一動,運動和工作交替重複(O)

如果一直坐著不動,睏意和煩躁都會襲來,工作效率也會降低。 (相關報導: 為何有人總是愛逃避,不願面對問題?心理師揭3大關鍵原因 更多文章

研究表明,運動可以提高大腦的警醒程度,提升專注力,減少壓力反應。為了向大腦傳遞養分,每隔30分鐘就起來運動一下吧。當你在遠端工作中出現嗜睡時,如果沒有及時處理而是忍著不睡,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強忍睡意到了極限,開始打瞌睡→迷迷糊糊睡著後仍有睡意,一直發呆→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又沒有睡意,睡不著,睡眠品質降低→第二天上班又想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