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史上最強戰力─第8航空軍成立80周年

貫徹杜黑主義為精神的第8航空軍,始終以B-17轟炸機為主要戰力。(作者提供)

今年是許多太平洋戰爭關鍵戰役80周年的紀念日,包括筆者先前介紹的杜立德空襲(Doolittle Raid),還有同一時刻在緬甸爆發的仁安羌戰役等等都與中華民國息息相關。當然要論80年前最重要的戰役,恐怕沒有一場是比發生在1942年6月4日的中途島海戰還要重要的。這次筆者造訪美國,特地造訪了中途島號(USS Midway, CV-41)航空母艦,就是要為撰寫中途島海戰的歷史做準備。

不過我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是一場只發生在亞洲地區,或者今日所謂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戰爭,而是顧名思義一場遍及世界的全球戰爭。偷襲珍珠港的日本雖然是導致美國參加這場全球戰爭的元兇,卻不僅不是美國唯一的敵人,甚至不是美國首要的敵人。在美國對日本宣戰後又跟著對美國宣戰的納粹德國,才是美國政府急欲剷除的對象。

回到1942年的時空環境,是日本率先對美國發動偷襲,而且美國人仇視的頭號對象也是日本而非德國,何以美國政府與軍方把德國視為頭號敵人呢?主要原因還是德國的工業化能力遠超過日本,如果放著不管是完全有能力征服英國和蘇聯兩個美國在歐洲戰場上的主要盟友。假若歐洲大陸的物資都為納粹德國所掌握,希特勒(Adolf Hitler)就能輕而易舉征服大西洋另一側美國。

更何況珍珠港事變後,日軍征服了整個東南亞,美國想要援助包括中華民國在內的亞太盟邦,都必須要先經由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將物資送往印度,因此先打敗納粹德國的安排即便是從中華民國的角度出發其實都是合理的。而在整個歐洲大陸都被德軍佔領的情況下,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做出了將戰爭初期地面作戰的主要任務交由蘇聯負責的決定。

美國跟英國的任務,則是派出戰略轟炸機由英倫三島起飛,對德國還有其他德軍佔領區的工業設施實施轟炸。唯有從空中摧毀德國的戰爭機器,才能有效支援蘇聯紅軍牽制德軍的進攻,為同盟國對軸心國的最後反攻拉開序幕。於是在1942年1月19日,一支名為第8轟炸機司令部的單位在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編制中誕生了。

 

第8航空軍標誌
第8航空軍標誌

貫徹杜黑主義的精神

早自30年代開始,美國陸軍航空隊或許是受到義大利空權理論家杜黑(Giulio Douhet)的影響,或許是因為預算不足而無法均衡發展,將資源全部灌注到遠程戰略轟炸機的研究上。順應司令阿諾德(Henry H. Arnold)將軍的這一套思維,第8轟炸機司令部做為美國陸軍航空隊的嫡系部隊,致力於對德國本土實施戰略轟炸,完全不把護航戰鬥機的需求放在眼裡。

而美國參戰之初,也極度缺乏具備足夠飛行航程的戰鬥機來護航B-17或者B-24進入德國領空實施轟炸任務,這導致成立之初的第8轟炸機司令部遭遇慘重損失。根據第95轟炸機大隊B-17轟炸機機尾槍手史蒂文斯(Larry Stevens)回憶,這段時間第8轟炸機司令部每一次對德國發動空中攻勢時的折損率高達73%。 (相關報導: 許劍虹觀點:備戰兼避戰─華美軍事合作關係的最佳模式 更多文章

美國僅存的三料(擊落超過15架敵機以上)王牌英雄,創下擊落16.2架德國戰機的安德森(Clarence E. Anderson)上校表示,英國皇家空軍的噴火式(Spitefire)戰鬥機雖然性能優秀,航程卻短到只能護衛英倫三島的天空,不具備擔任合格護航戰鬥機的能力。所以成立兩年下來,第8轟炸機司令部的B-17或者B-24進入德國領空都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