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加拿大也愛中國!」香港移民潮:為何連親中「藍絲」也走了?

2022年3月,疫情下的香港。(美聯社)

國安法實施至今不足兩年,香港淨移出人數高達32萬人。最新民調顯示四分之一港人計劃移民,其中非民主派擬撤離的比例上升。德國之聲訪問兩名「藍絲」香港人,了解他們為何寧願背負「背叛」的罪名也堅持舉家移民。

兩個月前,55歲香港商人Chris(化名)完全沒想過移民。兩個月後,他已經在加拿大溫哥華定居,「連我自己都覺得驚訝」。

Chris在香港土生土長,與太太育有兩名子女,是典型的中產家庭。2019年反送中運動,他反對暴力示威、支持警方鎮壓抗爭者,立場屬於建制派的「淺藍」,「不要什麼都說要自由,不要妨礙經濟令我沒飯開(沒生意)」。

他對德國之聲形容,自己「心繫中國但不是共產黨」,不過也不希望政權倒台,恐怕中國因此陷入戰爭和內亂。他表示看好中國經濟,尤其是港人在大灣區可以大展拳腳,有計劃北上發展銷售團隊。

然而這一切在去年底改變。12月他陪同念中學的兒子赴溫哥華升學,本來計劃安頓好兒子就回港,未料香港政府因應Omircon疫情,1月初對英國、美國、加拿大等9國實行航班熔斷機制「禁飛令」,他被迫滯留當地,歸家無期。

期間適逢溫哥華大風雪季節,起初非常不適應、歸心似箭,後來為了打發時間去爬雪山、做義工、上興趣班,認識更多本地人和文化,慢慢融入加拿大生活,並欣賞當地「政策以人為本,活得有尊嚴,尊重不同人的生活方式」。

同一時間,他隔海看到港府處理第五波疫情的手法,對當局徹底失望。「政府和高官以政治正確、不掉烏紗為優先,只著眼於壓低確診數字,交功課給上面,過程中不是以人的角度出發。林鄭形容抗疫是『在打仗』,其實意思是打仗總有人會犧牲,上頭下了軍令就一定要做到。」

「很多老人家被迫在寒風中、下著雨在醫院外面露天排隊,這一來毫無人性,二來也可能造成交叉感染。我會擔心我93歲的外父和太太日後如果有事,他們的醫療和生活需求不被政策層面去照顧。」

他認為即使特首換成李家超,結果也一樣,不看好香港未來數年局勢。「特首換了,下面的行政團隊還是一樣,起碼要3至5年才能換血。他接下這個爛攤子,未來幾年又會消耗時間在政治任務,這會直接影響我的民生。我作為納稅人、是香港政府的客戶,但產品很差又投訴無門,它改善不到產品,那我就轉用另一家公司吧。」

Chris索性「就地移民」。受惠於加拿大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後推出的「救生艇計劃」,他在溫哥華報讀了碩士課程,今年7月入學,期間兒子可以在當地免費讀書,最快14個月內畢業後可申請成為永久居民,到時連未滿22歲、身在香港的女兒也可以一同申請。他坦言自己很現實,付2.6萬加元(約1.9萬歐元)學費就可以一家移民,「計算成本後覺得很划算」。

過去兩個月10萬人移出

根據香港入境處數字,2020年7月1日《國安法》實施之日起至2022年4月2日,由機場淨移出的香港居民高達32萬人,這相當於兩個灣仔區的人口,連特首林鄭月娥也在3月底承認,香港人才流失「是不爭的事實」。 (相關報導: 她如何打爛一手好牌?《德國之聲》剖析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的五年功過 更多文章

淨移出人數在2022年加速飆升,單是今年2月和3月已有近10萬人離開,較去年同期的1.1萬人增加近10倍。香港學者梁啟智分析,如此大幅增長與香港爆發疫情有很大關係,過往香港較世界其他地區安全,不少人願意留港,但當香港不再安全,留港的理由就不復存在,而其他促使他們離港的理由也相對變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