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羋妡觀點:最「不務實」的工作者,卻已活了三千年

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忠實扮演自己作為祭典中的重要角色、恪盡職守,剛而不變,得以傳承數千年!圖為台北故宮歷代銅器展。(作者提供)

最近政壇上對「務實」兩個字多所討論,熱愛中華文物、只管古人政事的我,腦海立即浮現的卻是最「不務實」的文物--青銅器,3000多年來,它們扮演祭祀用器、傳承和現今展示的角色,恰如其份、恪盡職守;低調,不張揚的個性,散發出沉穩踏實的魅力,雋永迷人。

圖1 商代晚期的亞醜方簋,「亞醜」是貴族家族名,上面紋飾含獸面紋和鳥紋。「簋」是祭祀時盛放煮熟糧食用器。
商代晚期的亞醜方簋,「亞醜」是貴族家族名,上面紋飾含獸面紋和鳥紋。「簋」是祭祀時盛放煮熟糧食用器。

銅器剛而不變 代表君子之德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喜歡玉,認為玉代表了君子「仁、義、智、勇、潔」五種德行。而青銅器雖然不像玉這麼貼近現代人的生活,但他們確也如古玉般、不但是距今3000多年前中國古文化的代表,也象徵君子之德。『漢書‧律曆志』上說:「凡律度量衡用銅者,所以同天下,齊風俗也。銅為物至精,不為燥濕、寒暑變其節,不為風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似於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銅也。」建築大師、文物專家漢寶德闡釋說:「介然有常」的「介」就是剛強的意思,剛而不變、堅定不移,是君子應有的人生態度。然而,銅所代表的德—介,以現代眼光來看,也常會被認為不知變通、不合時宜。

圖2西周早期的祖乙尊,上面有簡單銘文「作祖乙、寶尊彝」是某人為了他的祖父乙而做此寶器。「尊」是中大型盛酒器。
西周早期的祖乙尊,上面有簡單銘文「作祖乙、寶尊彝」是某人為了他的祖父乙而做此寶器。「尊」是中大型盛酒器。

青銅器代表商周文明 金文出現早於甲骨文

博物館裡介紹商周文明時,都會以青銅器為代表。青銅器其實不只是銅,而是銅、錫、或一點鋅和鉛等金屬合成的器物,銅的成份最多,約佔80%左右,錫大概有10%點多。而且古時候就是「銅器」、不叫「青銅器」,古銅是黃色、甚至剛鑄成時還是金黃色,基本和青色無關,主要是因為他們埋在地下太久,經過氧化,出土時成了灰綠色,所以後來才被稱為「青銅器」。

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就是在商周時期,從考古得知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商代晚期王室用於占卜的甲骨文,而青銅器因其金屬不易毀損的特質,使它成為鑄刻銘文極佳的載體,由於文字是刻在金屬表面,所以又稱「金文」。根據台北故宮張光遠先生的研究,金文實早於甲骨文,是商代早期的文字。

圖3西周晚期散盤,上面的銘文是一份契約內容,在金文中相當少見,也是書法史上篆書的極品。
西周晚期散盤,上面的銘文是一份契約內容,在金文中相當少見,也是書法史上篆書的極品。

祀與戎乃國家大事 毛公鼎為國寶重器

左傳上說:「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祭祀和戰爭是國家大事,祭祀不僅是國家大事,也是大家族重視的禮制。商朝早期青銅器上的銘文,多半只有做此器家族的名字和祭拜的祖先名,是家族傳承之物。到了西周,青銅器上出現大量銘文,通常是為某一事件而作;大家所熟知、藏於台北故宮的國寶重器「毛公鼎」,它的重要性就在於鼎內有長達500字銘文,為舉世所見青銅器中,字數最多的,而且內容反映了西周歷史。鼎內銘文說明周宣王即位之初,請叔父毛公協助治理國家政事,給予豐厚賞賜,毛公答謝周王後、鑄造了這件大鼎,並希望子孫永遠共享榮耀。 (相關報導: 陳羋妡觀點:護國神山裡的「護國神山」,你一定沒見過! 更多文章

圖4西周晚期的「毛公鼎」,是國寶重器,鼎內有長達500字銘文,為舉世所見青銅器中,字數最多的。
西周晚期的「毛公鼎」,是國寶重器,鼎內有長達500字銘文,為舉世所見青銅器中,字數最多的。

祭祀禮器多食酒器  周公制禮作樂編鐘不可少

看青銅器展時,最常碰到的困惑是:這個字怎麼唸呀?的確,除了鼎、尊、爵、豆等我們認識外,簋、卣、罍、甗、匜…極為少見(註1),這些多為當時祭祀用器的名稱,有的是盛肉、穀等食物,有的是酒器。「鼎」就是一種煮盛食器,是青銅器最重要的器形之一,在周代達到鼎盛。作為西周禮樂制度的一部份,規定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九個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鼎」成為等級和權力的象徵,很多成語便是這麼來的,例如「三足鼎立」、「一言九鼎」,意味極有份量。

圖5「鼎」是烹煮、盛食器,鼎有三足和四足兩種,左為西周早期的康侯丰方鼎;右為商代晚期子爵,「爵」則是飲酒、溫酒器。
「鼎」是烹煮、盛食器,鼎有三足和四足兩種,左為西周早期的康侯丰方鼎;右為商代晚期子爵,「爵」則是飲酒、溫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