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台北印象畫廊,台灣畫壇巨擘楊三郎兩幅鉅作,立刻全方位地佔據觀者視野,感受融入畫中的震撼,竟又如此溫暖愉悅。對大部份台灣人來說,不論是否曾親近藝術,「楊三郎」就是台灣美術一張響亮的名片,他堅持藝術創作的歷程伴隨台灣社會發展,早已是史詩級的存在。為了向前輩畫家致敬,印象畫廊籌備四年多的特展匯集了50幅楊三郎經典之作,疫情期間吸引不少鮭魚返鄉的台商前來朝聖,其中不乏是為圓夢而來,圓一個年輕時不敢「肖想」的夢!

台灣美術的開創者 楊三郎寫下九指傳奇
楊三郎(1907-1995)出生於今新北市永和區,讀小學時上下學途中都會經過一間文具店,店內有張日本畫家鹽月桃甫的油畫,深深吸引著年紀還小的他,想當畫家的念頭就此萌芽。然而讀台北大稻埕公學校(今太平國小)時,有次不慎被玻璃瓶割傷右手,他不敢跟父母親說,延誤就醫導致嚴重的細菌感染,後來送醫治療、但中指只能截肢,剩下九根手指頭。
即便如此,他仍然堅持夢想,剛開始家人都不贊成他學畫,認為畫畫不能當飯吃,但他並沒有放棄,還偷偷存錢買船票到日本習畫,那時的楊三郎僅16歲。直到要去日本的前一刻,他才請哥哥轉告父母,家人見他決心如此堅定,也就不再反對。楊三郎抵達日本後,先考取京都府立美術工藝學校,後來再轉學到關西美術學院學習他最感興趣的油畫。留日期間的作品多次入選日本「春陽展」及台灣的「台展」。
1931年24歲的楊三郎到法國留學,是台灣早期畫家留法的先驅。他當時對寫實主義畫家柯洛抒情優雅的風景畫嚮往不已,又為印象派畫家莫內的光影色彩表現深受感動。這段期間是楊三郎藝術生涯的關鍵,對於往後的作畫風格有相當大的影響,學畫之餘,他也參加法國美術展覽,以《塞納河畔》入選法國秋季沙龍。

創辦台陽美術協會 推動台灣新美術運動
1934年返台後楊三郎與陳澄波、廖繼春、陳清汾、顏水龍、李梅樹、李石樵和在台日本畫家立石鐵臣等人創辦「台陽美術協會」,網羅台灣優秀藝術家,共同推動「台灣新美術運動」,用台灣民間的力量自辦展覽。
而他自己的畫筆也始終勤耕不輟,經常到各地寫生總是天還沒亮就出發,堅持現場作畫,只為了等待、捕捉那第一道曙光;有時甚至在海邊岩岸用吊掛的方式親近大海,描繪海浪擊石那澎湃的瞬間。楊三郎曾說:「藝術家在自己的每件作品裡,都應該有屬於這張畫的靈魂。」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開始籌建美術館,美術館1991年在故鄉永和開幕,這也是台灣第一座民營美術館,楊三郎希望藝術能夠平民化,能夠將藝術文化內涵的根,深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

身為台灣第一代的油畫大師楊三郎,對於推動台灣美術研究風氣以及開拓西畫領域貢獻良多,在美術上的傑出成就於1992年獲頒行政院文化獎章,1995年再得華夏一等獎章及總統褒揚令,1995年因病逝世享年88歲。 (相關報導: 節節而纍之,寸寸而生之-畫竹淺說:《陳定山談藝錄》選摘(2) | 更多文章 )
印象畫廊舉辦特展 向大師楊三郎致敬
位在台北的印象畫廊已有35年歷史,本身即為藝術品藏家,因此在楊三郎生前彼此就經常往來。印象畫廊第二代歐士豪說,他們家族本來是做進出口貿易的,因為喜歡台灣前輩畫家作品而開始收藏。當年他叔叔歐賢政經常開車載著楊三郎到金山、東北角等處寫生,更常和一群藝術同好、請以畫魚出名的畫家張萬傳吃魚,嬸嬸也會為年邁行動不便的畫家李石樵帶來花卉、水果等靜物,讓畫家可在家安心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