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強權曾展開的同類行動相比,中國的經濟間諜活動是最為全面,同時最精細複雜的行動之一,但(美國)須針對其量身打造有效的應對措施,避免造成意外的副作用。
美國研究人員在1970年代創建網際網路之際,中國仍處於文革動盪之中;當美國網際網路泡沫於2000年宣告破滅,在太平洋另一端的中國,馬雲與張汝京才剛分頭創立阿里巴巴、中芯國際;到了今天,中芯國際一躍成為中國最大、全球第五大半導體製造商,美國雖仍是引領全球數位科技變革的領頭羊,中國資通訊(ICT)產業飛速發展的腳步卻不容小覷,翻開全球前十大數位經濟公司的榜單,中國企業就佔據了其中四席。
不過,美國《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期刊日前刊登兩岸政策協會理事長譚耀南(Stephen Tan)、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尹麗喬(George Yin)合著的專文,直言中國之所以能在高科技領域急起直追,國家力量暗助的經濟間諜活動絕對是箇中關鍵。
以出口管制打壓中國,以補貼與協定支持台灣
譚耀南與尹麗喬在文中強調,在當前的世界,只要掌握數位經濟的優勢,就形同掌握了技術與財富;無論不斷升溫的美中新冷戰如何展開,科技層面的競逐都將是重中之重。兩人回顧中國在科技產業從事經濟間諜活動的手段,並指出美國在採取現行「出口管制」(export control)戰略的同時,更應以補貼甚至貿易協定等形式,對台灣等盟邦的ICT產業提供支持,才能更有效地降低中國經濟間諜帶來的殺傷力,在核心戰場保持優勢。
Chinese economic espionage is one of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sophisticated campaigns of its type that any great power has embarked upon, Stephen Tan and George Yin write. https://t.co/Y3U1Esv7p7
— National Interest (@TheNatlInterest) August 29, 2020
「若少了經濟間諜活動,中國的ICT領域絕無可能(如現今一般)飛躍成長。」文中寫道,較晚開始發展高科技產業的中國,必須靠著經濟間諜竊取先行者的經驗與專業知識,才有可能趕上其他國家積累多年的學習曲線。
其實翻開近代史,仰賴經濟間諜發展產業的先例所在多有,19世紀的德國間諜從英國竊得鋼鐵生產技術,造就魯爾區(Ruhr)成為今日歐洲工業的心臟地帶;蘇聯國安會(KGB)在1960年代成功竊取「協和號」(Concorde)客機的設計,讓蘇聯成功造出本國的超音速客機。
靠「中國特色」經濟間諜打下半壁江山

環顧歷來的經濟間諜手法,包括挖角競爭對手的員工、利用「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破解對手產品的製程與技術、在對手內部安插自家間諜、駭客攻擊等形式,但中國政府主要利用以下兩個面向竊取技術機密:
誠如美國「國家反情報與安全中心」(NCSC)主任伊凡尼納(William Evanina)點出,比起動用情報人員,中國通常會吸收科學家、工程師、商人身分的個人,藉由他們的職位之便竊取機密,包括透過吸引學界人才的「千人計畫」取得美國研究知識,2018年被美國執法當局以間諜罪逮捕的季超群(Ji Chaoqun)也是一例。 (相關報導: 2020美國總統大選.台灣觀戰指南:準備迎接「拜登時代」,但美中「新冷戰」對抗主軸不變! | 更多文章 )
季超群曾就讀於芝加哥伊利諾理工大學(IIT),在學期間除了替中共蒐集美國軍用航空的資訊,更被要求對數名剛從科技業退休、曾受雇於美國國防承包商的人士進行背景調查。「他們可以來到美國,深入組織內部,從事重大工作項目,使他們得以出於惡意獲取資料並傳回中國,」伊凡尼納表示。
U.S. Army Reservist Is Accused of Spying for China https://t.co/JIW4cYQgpY pic.twitter.com/FilTklTb19
— QuorumCall (@QuorumCall) September 26,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