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以前的我在內,內向的人之所以會對和第一次見面的人聊天感到排斥,是因為不懂一開始該聊什麼,該拋出怎樣的話題,才能與人展開溝通。這完全是知識與技術的問題。
只要加以學習嘗試, 視對方的反應來修正, 推動這樣的「PDCA」 (Plan計畫、Do執行、Check評價、Action改善),就能弭平與外向者之間的差距。非但如此,學會技巧的內向者,甚至能在人際關係上處於優勢。
因為內向的人有很優異的共鳴能力,能察覺出對方的感受。而察覺出對方情感的能力、解讀現場氣氛的能力,是難以靠訓練來成長的能力,但溝通能力能靠知識、技術、實踐來成長。認為自己內向、口才不好、有溝通障礙的人,往往都是因為共鳴能力和觀察能力強,所以容易多慮,對拓展人際網絡過度感到不安。
「如果能將內向的個性變得外向的話,就會一切順利」,這是毫無根據的想法。外向的個性和內向的個性,各自有其強項和弱項。換言之,「只要活用強項,就會一切順利」才是心理學上最合理的想法。
就算拓展人脈,也不見得能變得幸福?
「只希望自己得到好處」,滿腦子想的都是衡量得失,別有居心的建立人脈,就算短期內能展現成果,但以長期來看,絕不會造就出幸福的人生。舉例來說, 你為了促成業務上的計畫成功, 而刻意接近客戶方的關鍵人物。平日晚上為了招待,而陪對方一起用餐,週末一起打高爾夫球,因為洗三溫暖而揮汗如雨, 這樣會發揮「單純曝光效應」的作用, 感覺彼此變得很親近。
但事實上,對方也在腦中想「既然他都這麼賣力了」「既然他這麼不惜成本」,而會希望你能在業務上替他開方便之門。不過,你和關鍵人物之間的關係,始終都是因為工作,是為了推動計畫而建立的關係。當然了,一旦計畫結束,雙方就會疏遠,就算日後有機會重溫舊情,但要是其中一方離開了原本的公司,這層關係也會就此中斷。
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於二〇一四年進行了一項耐人尋味的調查。對象是三〇六位商務人士。在該項調查中,請受測者想像在以下兩種狀況下拓展人際網絡的場面:
試過之後,想像自己以工作為目的來拓展人際網絡的小組,之後他們的道德感會在無意識中下滑。最後出現對建立人脈感到卻步的一種傾向。
根據這個結果,研究團隊指出 「衡量得失,只追求自己能得到好處,以此來建立人脈,恐怕會對心理造成不良影響」,並提倡「就算是為了工作而建立人脈,也要從中摸索出能彼此互利的關係」。
換句話說,牽扯了工作和得失的人際關係,會對心理帶來傷害。中長期下來,人們會對拓展人際網絡感到卻步,也對個人交友感到排斥。
職場上有三位朋友,人生的滿意度就會上升96%
只要建立對等的關係,每次見面都無關得失,便能重新構築彼此的情誼。如果雙方是非得接待不可的關係,那就要認清「這個人是為了計畫而短期來往」,以此來對應。所謂彼此互利的關係, 簡單來說,就是「交朋友」。
不過二〇〇四年,美國的輿論調查機構蓋洛普公司,以五百萬人的龐大人數為對象,展開「朋友對個人帶來的幸福度」的相關調查。根據這項調查得知,職場上只要有三位知心好友,人生的滿意度就會上升96%。也就是將近兩倍之多。同時對自己薪水的滿意度也會上升200%。雖然與實際情況沒什麼差異,但與覺得自己「沒朋友」的同事相比,對自己的待遇會有高出三倍的滿意度。
此外,有數據資料指出,覺得自己在職場上有好朋友的人,工作的幹勁會大幅提升,生產性也會跟著提高。
幸福度由個人的主觀決定, 所以改變你的人際關係, 會直接影響你的幸福。拓展人際網絡與建立最佳人脈、改善人際關係有密切的關聯,它具有帶給你幸福人生的力量。也許你會認為「長大成人後才要交朋友,實在很困難⋯⋯」。這種感受我懂。的確,學生時代有許多的時間和活動可以共有,很自然的就結識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和成人後不一樣。
豐富人生的不是金錢,而是朋友
另外也有個與幸福和朋友有關的研究。我們所感覺到幸福度,基本上都是由主觀來決定。因此,在心理學的世界進行了各種與「有錢」和「幸福度」有關的研究。
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團隊所做的論文指出,「年收超過八百萬日圓,幸福度就不會再往上升」,並指出「比起擁有的金錢多寡,用錢的方式和休閒方式更重要」。
此外,在美國經濟雜誌《富比士》的富豪排行中榜上有名的頂極富豪,例如比爾.蓋茲(微軟創始人)、傑夫.貝佐斯(亞馬遜創始人)等成功人士,與一般美國人的幸福度有多大的差異,關於這點也有調查研究。而得到的結論也是「沒多大不同」。換句話說,不管哪個研究都有個共通點,那就是「並非錢賺愈多就愈幸福」。
當然,有錢人當中也有人很幸福。不過, 其幸福的主要原因並不光只是錢。在賺錢的過程中培養的人際關係、經濟上的獨立所帶來的自由等等,也都極具影響力。而緊接在健康之後,在這裡要特別放大來看的,是朋友的存在。
二〇〇四年, 美國的輿論調查機構蓋洛普公司, 以五百萬人為對象進行了一項調查。從這項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我在序章介紹的「 有知心好友的狀態」,會帶來驚人的力量。
.在職場有最棒的朋友時,工作幹勁會增加700%,工作速度也會提升。工作出問題的情況減少,能想出更新奇的好點子
自由工作者(沒有可稱作「職場」環境的人)不妨採取在工作周邊的社群結交朋友的戰略。在共用空間(共有型辦公室)結交新朋友也是個辦法,而和以前就認識的朋友一起共事,也是一種解決之道。
事實上,我有位朋友是個人資產達數百億日圓的經營者,連他也曾發牢騷道「不管再有錢,要是沒有能一起共度假日的朋友,就會不知道該做什麼才好」。像這種情況,不妨就找同樣是經營者、生意類型沒直接重疊的人當朋友吧。
職場上有親近的朋友,對薪水的滿意度會提升三倍
儘管職場相同、薪水相同,但有沒有朋友,滿意度卻大不相同,「對薪水的滿意度會上升200%」這個數據資料,想必很多人看了會大吃一驚。假設每個月的實際收入有二十五萬日圓, 在職場上沒朋友的人會覺得「少」,而累積不滿,但有三位朋友的人,則會覺得「待遇真好」。
因為這和收入的高低無關,而是朋友會認同當事人的工作,對他說「真厲害」「你可真賣力」。想獲得認同的欲望得到滿足,便會覺得領到的薪水價值增加了200%(三倍)。
而在現實中,就算想讓自己收入增加三倍,以日本公司的情況來看,只要不是完全業績制(完全佣金制)的業務工作,處在同個職場幾乎不可能實現。當你處在目前的職場,對薪水感到不滿時,為了提升自己的滿意度,與其提升表面的薪水金額,不如結交朋友,還更有效果。
在這層意義下,我們可以說,應該要以人際關係來選擇職場。當你找到氣氛和諧,似乎可以結交到好朋友的職場時,就算薪水不是那麼高,在那裡累積資歷還是能得到幸福的未來。之所以這麼說,也是因為德國的愛爾朗根-紐倫堡大學曾在二〇〇九年以四百五十五名上班族為對象進行研究。他們對所有人進行「平時有多常和公司內外的人們溝通」這樣一份問卷調查。之後長達四年的時間,對調查對象的資歷和收入展開追蹤。結果得知有以下三種傾向。
.維持公司內人際網絡的人,薪水容易上漲的程度排行第三
公司內外都有朋友,構築出良好人際網絡的人,整體來說,這四年間的收入都增加了。尤其是以穩定的公司內人際關係為基礎,再進一步拓展公司外部人際網絡的人,薪水最容易上漲。附帶一提,這項研究所說的「與公司外部的人際網絡」,指的不是常碰面的密切交流,就只有定期的互傳訊息往來。
若能開拓這種微弱的連結,並加以維持,便有可能轉往更好的職場、得到新的生意點子、獲得有助於提升資歷的資訊,有機會因而增加收入。換言之,結交能擴展公司外部連結的超級人脈王,在公司內擁有知心好友,這就幾乎可稱得上是商務人士最強的人際網絡了。
作者介紹|DaiGo
慶應義塾大學理工學院物理資訊工學系畢業。對打造人心很感興趣,研究人工智能記憶材料類的材料科學。是首位在日本媒體上介紹源自英國的讀心術(解讀人心,加以操控的技術)的人,並以日本唯一一位讀心師的身分在許多電視節目上演出。之後拓展活動範圍,以企業的商業顧問、產品開發者、作家、大學教授的身分,有活躍的表現。雖然不善與人交往,個性上有點溝通障礙,但還是活用「拓展人脈網絡」的技巧,陸續展開新的商業活動。嗜好是一年閱讀超過3000本書、玩貓、看Niconico影片、上健身房。著作銷售累計達三百萬本。暢銷書眾多,諸如《命運可以操控》(makino出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