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職業慘領低薪!從業者窮到「只能吃免錢」政府緊急出手救援

在高壓工時、微薄收入下,「愛心餐」成為中國外送員日常生活的溫暖支撐。(圖/新華社)

隨著中國經濟復甦放緩、就業市場低迷,愈來愈多人投入「新型就業形態」,如外送員、網約車司機等,但實際收入有限,而「愛心餐」的出現,成了無數勞工每日果腹的依靠,默默撐起了城市邊緣的艱困日常。

零工經濟壓頂!「愛心餐」撐起中國外送員的城市求生路

據統計,中國零工經濟從業人口已超過2億,其中外送平台是主要支撐力量,不過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許多兼職外送員每月僅賺約1000元美元(約3萬元新台幣),生活壓力沉重。

此時,一碗價格實惠的「愛心餐」成了外送員度過漫長工作日最實際且最溫暖的依靠。

而所謂「愛心餐」,多由民間團體自發發起,或與特定餐廳合作,提供免費或優惠餐點,不問身份、不追問背景,專為生活在社會邊緣的外送員、農民工等弱勢群體所設。

中國變遷下的城市求生實況

其中,根據《美聯社》報導,在北京一間小館外,一名40歲外送員劉立杰(音譯)在結束午餐高峰的奔波後,騎車停下走入熟悉的店家,點了一份羊肉湯麵、小菜。

「來北京工作後生活壓力很大,所以吃愛心餐既實惠又實用。」而這份原價18元人民幣(約75元新台幣)的餐點,劉立杰僅需支付12元人民幣(約49元新台幣),甚至沒脫下安全帽,便匆匆吃完再返回接單。

「這讓我想起了老家。」另外,27歲外送員羅帥(音譯)也是愛心餐的常客,去年底從外地搬到北京,當初靠同事口耳相傳才知道這家餐廳的優惠,如今為了省錢,幾乎天天靠愛心餐度日。

對此,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Xiang Biao指出,愛心餐的出現,其實反映出中國城市快速變遷下的一種社會應對機制。

Xiang Biao解釋,過去農民工可在都市邊緣的「城中村」中形成彼此照應的小型社群,透過熟人網絡共渡難關,但自2000年代中期起,隨著政府全面整頓「城中村」,這類自助系統逐漸瓦解,「現在他們只能向陌生人尋求幫助」。 (相關報導: 1產業已經被欠薪!「實領只剩1萬2」也發不出來,基層公務員開始不滿了 更多文章

儘管,各地文化對「免費食物」仍可能存有污名,但對不少中國外送員而言,這已是「城市邊緣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