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底會不會打台灣?《經濟學人》從兩次美軍馳援台海談起:中國的軍事自信讓台灣身處險境

中國的海軍陸戰隊。(中國軍網)

美軍第七艦隊曾在1950與1995年兩度派出航空母艦巡弋台海,以強大實力將海峽對岸的解放軍攻勢化解於無形。除了保住台灣,《經濟學人》更形容「一個由美國所主導的亞洲安全局勢,在航母身後迎浪展開」。隨著兩岸局勢與中美對立再次升高,台灣海峽近來又成為全球關注的衝突熱點:但解放軍這回還會動武嗎?美軍還會全力馳援嗎?台灣人會抵抗到底嗎?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嘗試回答了這些敏感的問題。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在國內引發討論熱潮。不過除了這篇警告美國「丟掉台灣等於丟掉亞洲、更等於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崩毀」的「恐嚇文」之外,這期《經濟學人》其實還有三篇談論兩岸局勢的文章。其中篇幅最長的一篇,就是〈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力量,讓台灣身處險境〉(China’s growing military confidence puts Taiwan at risk),並且從美軍兩次馳援台灣、阻止共軍進犯的歷史談起。

第一次戰略清晰—1950年版

相較於封面故事對台海情勢的全景式敘述與建言,這篇文章的焦點集中在戰後的兩岸局勢、以及中美台的軍事發展與戰略判斷(本期剩下談台海的兩篇,則分別聚焦在台積電與白宮對中政策的轉變)。《經濟學人》首先回顧了美國第七艦隊旗艦—福吉谷號(USS Valley Forge、CV-45)航空母艦在1950年6月29日首次巡弋台海,一次阻擋共軍進犯的部署與重要決斷。

當時的美國雖然通過了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積極援助西歐重建,但《經濟學人》指出,美國顯然不太想再積極插手亞洲的家務事,時任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在1950年初公開宣稱「亞洲人民只能靠自己,他們知道這一點」。然而金正恩的祖父金日成在前蘇聯的協助下,於1950年6月25日發動韓戰,這場戰事改變了杜魯門(Harry Truman)總統對亞洲的態度。韓戰爆發後4天,原本在台灣已風雨飄搖的蔣介石政權,終於等到了美軍第七艦隊協防。

杜魯門(右立者)的姑息,對二戰後東亞地緣政治影響甚深。(翻攝自維基百科)
杜魯門(右立者)。(翻攝自維基百科)

有意思的是,《經濟學人》指出,從菲律賓蘇比克灣(Subic Bay)揮師北上的美軍航母戰鬥群不只是為了嚇阻共軍進犯台灣,實踐杜魯門在6月27日緊急發表的台灣政策—美國將保護台灣不受攻擊,杜魯門也要求國民黨政權停止對中國大陸的空中與海上作戰,並強硬表示「第七艦隊將會看到這一切完成」。因此與其說「美國派出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不如說杜魯門不希望看到毛澤東與蔣介石在台海開闢亞洲的第二戰場。 (相關報導: 獵殺中國海軍,美軍手中王牌是自衛隊潛艦?!日經:日本佔據深海地利,解放軍硬闖第一島鏈恐遭狙擊 更多文章

第二次戰略清晰—1996年版

總之,《經濟學人》認為在杜魯門恰到好處的威懾之下,福吉谷號確實成功地在台海讓國共罷兵,韓戰也讓東亞成為一個意識形態鬥爭的舞台。此後三十年,第七艦隊成為一張橫阻在兩個中國之間的絆網。台海兩岸的競爭對手雖然都堅稱自己才是「真正的中國」,卻又都沒有辦法按照此一信念行事。隨著時移事往,台灣已經成長為一個擁有2350萬人口的親西方民主國家,除了豐富的宗教與文化生活、喧囂的言論自由,更是第一個讓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亞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