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民進黨要人民莫忘歷史,其實是要人民忘記歷史

解嚴的促成除了是靠著黨外活動、人權團體等,另一方面也是當時的執政者蔣經國的意志。(資料照,新新聞)

7月14日,為了避免國民黨抗爭造成衝突,且要讓陳菊順利進立法院接受質詢,立法院周圍維安升級,部署大批警力,增加數層拒馬來包圍立院。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林為洲表示:「國民黨立委出入立法院,到哪都要被通報,讓立法院形同「戒嚴」,民主殿堂淪落成這樣讓人感慨」。於7月15日,民進黨於臉書粉絲專頁回應林為洲的「戒嚴」比喻,指稱「唯一在台灣實施過戒嚴的就是國民黨」。

一場立院的議事攻防,竟引出台灣歷史的爭辯。民進黨的批評是否有理?對戒嚴的看法是否合乎歷史脈絡?抑或是有其他政治上的工具性目的。本文以下將從歷史的視角來重新檢視戒嚴時代的背景脈絡、以及民進黨去脈絡化解讀的用意,最後對台灣當前的政治發展進行展望。

看戒嚴時代的誤區:以今非古

過去的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於民國38年5月19日頒布了《臺灣省戒嚴令》,限制了人民的言論、集會等自由,開啟了「戒嚴時代」,亦可稱之為「白色恐怖時代」。

當時的背景為何?當時兩岸情勢絕對不如現在,若當時共機飛越了台灣海峽,我們絕對是以飛彈將其擊落,可見當時為事實戰爭狀態,情勢極為緊張。以世界情勢來看,共產主義為當時世界主流思想之一,「紅色浪潮」席捲全球,從北韓、越南的赤化即可明白「紅色力量」的強大。戒嚴令的頒布就是處在一個「紅色浪潮」席捲全球的時代。透過戰爭赤化是浮在檯面上的,可怕的是內部赤化是無聲無息的,冷戰時期,美國也意識到內部赤化的可怕,因此出現了「麥卡錫主義」(在沒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指控他人不忠、顛覆、叛國等罪,並逮捕之。麥卡錫時代,不少美國人被指為共產黨人或同情共產主義者,被迫在政府或私營部門、委員會等地接受不恰當的調查和審問)。由此可見台灣戒嚴時代的世界情勢與背景。

以現代自由民主開放的角度來看,戒嚴時代所限制的民主自由情況是絕對不被接受的,然而,戒嚴時代也造成不少未依正常程序來判決,甚至造成不少冤案的發生,古往今來,冤案是絕對不被接受的事。民進黨往往以現在的角度、價值與情勢,來以今非古批判過去,筆者以為這不是一個完整歷史論述之方式。然而,若回到那個時代,身處上述的背景,執政者該怎麼做?這問題應讓讀者自行省思。

民進黨的做法:去脈絡化,刻意塑造破碎歷史來邀功

先前民進黨指出:「國民黨不僅沒有檢討自己過去的作為,還反過來污衊民進黨戒嚴?這是對民主最大的嘲諷」。此外,民進黨表示:「經過了數十年,台灣人的奮鬥與犧牲,才終結國民黨的威權統治」。

綜觀民進黨的論述,民進黨似乎想塑造出「解嚴全然為民進黨的功勞」,當然,解嚴的促成,民進黨確實有所功勞,但不可忽略前總統蔣經國的意志也朝向解嚴走。1987年3月9日,前總統蔣經國與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羅大為談到:「我們希望在解除戒嚴之後,下一個問題就是要進行司法改革」。由此可見,前總統蔣經國對於解嚴已有些看法與規劃。 (相關報導: 呂正理專文:抵抗中共「輸出革命」還能民主化,蔣經國有其功 更多文章

圖片來源:〈民國七十六年蔣經國約見外賓談話紀錄(一)〉,《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303-00023-009。
圖片來源:〈民國七十六年蔣經國約見外賓談話紀錄(一)〉,《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303-00023-009。

另外,解嚴後,行政院於1987年9月10日,召開行政院第2048次院會議,當時行政院院長俞國華表示:「今年七月十五日,總統宣布台灣地區解嚴的當天,各機關對於台灣地區依戒嚴法所訂的法規都已分別公告廢止⋯⋯還有些法律不一定完全切合時代的需要,國華曾經在八月六日院會議中請各位首長切實注意檢討修正⋯⋯對於過去因特殊情況所訂頒的法規,作政策性的初步檢討,認為有不合時宜應修正或廢止的,可分別提出原則性的建議,送請主管機關參考修正或廢止,並依法定程序處理」。可見,前總統蔣經國與當時的行政院長俞國華,對於解嚴後的司法改革工作表示積極,可理解地,解嚴的促成除了是靠著黨外活動、人權團體等,另一方面也是執政者的意志。

圖片來源:〈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六一一冊二○四八至二○五一〉,《行政院》,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14-000205-00638-001。
圖片來源:〈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六一一冊二○四八至二○五一〉,《行政院》,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14-000205-0063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