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真的反台獨、民主化嗎?晚年的他脫口說出「這句話」,道盡數十年統治台灣的心聲

1987年蔣經國以茶會招待12位台灣耆老,告訴他們「我也是台灣人」,台灣也是他的故鄉。(圖/遠足文化提供)

美、中建交後,蔣經國的「本土化」政策並未動搖,他努力延攬優秀台籍人才進入政府的決心也未改變;一九七九年春,透過時任台北市長李登輝的安排,蔣特意在李的故鄉淡水三芝安排一場午宴,邀請一批他希望提攜的台籍菁英聚餐,聯絡感情,除了李登輝日後被提拔為副總統之外,當天另外兩位受邀者梁國樹與施啟揚,也於九○年代分別出任中央銀行總裁與司法院長。另一方面,蔣經國面對體制外的抗爭舉動也有所堅持;當台、美邦交來到最後關頭之際,在得知黨外有意趁該年(一九七八)底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時組織新的反對黨,蔣寫下這段話:「處此緊要關頭,必須以始終如一的態度,貫徹以下之基本政策:一、決不與共匪妥協;二、決不與蘇俄交往;三、決不讓台灣獨立;四、決不讓反動派組成反對黨。這是救國護黨之要道。」

此時蔣經國不惜以強硬的態度對付反對勢力,與來自國民黨內保守派的壓力不無關聯,他從國安部門上呈的政治情報中,知悉國民黨內CC派要員對「本土化」政策極表不滿,外省勢力認為小蔣不斷啟用台籍人士,似有意「逐步將政權轉移台灣人手中」,為求自保,CC派打算暗中與「台籍有識之士切取連繫,以便進退自如」,並決定由立法委員齊世英與梁肅戎負責秘密聯繫工作。這群CC派要角還嚴厲批評國民黨的競選策略與宣傳工作毫無方向、軟弱不堪,不但無法有效打擊黨外,反而讓廣大民眾對黨外運動產生同情與共鳴,令執政黨進退失據,長此以往,台灣政局終將形成一種「外省人為國民黨、本省人為反對黨」的對立態勢。面對黨內保守力量的憤怒與疑慮,蔣經國勢必採取姿態與手段加以安撫化解。

國安與情治系統對於黨外勢力不斷坐大,同樣抱持戒慎與敵視的態度,並力主應以強硬手段對付之。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初國安局在一份上呈蔣經國的報告裡,明確指出該年底立委選舉「偏激份子與海外叛國份子勾聯,結合不滿現實份子,利用狹隘的地域觀念,鼓煽民心,企圖作有計畫的製造事端,爭取多數當選,成立反對黨,形成反對力量,進行政治顛覆,昭然若揭」,不待蔣下達指示,國安局即主動告知各地情治單位要妥善準備,提高政治警覺,並加強情報布建、蒐證、研判與運用,以打擊政治上的敵人。也許受此類報告的影響,小蔣深信「外來勢力」正在「策動和支持國內的流氓、反動份子,利用今年的選舉機會,發動運動,企圖推翻我政府,手段陰險惡毒,來勢洶洶」。小蔣在面對鄧小平主政下中國大陸逐步走向改革開放,同時又顧忌美方斷交的壓力,其內心擺盪在究竟應以強硬手段或以寬大態度來對待反對勢力,而難以抉擇。台、美斷交風暴發生前三天,他在日記裡有這麼一段話:「惡劣的形勢緊迫而來,似有非採取強壓手段不得其定,但是此路不通,亦不可走。從政者有感無愧於心而行仁政者,不可以鎮壓而作為方法,今天是我考驗『忍耐』和堅強的時刻。」或許直到這一刻,他內心依然在掙扎,努力避免衝動、對國內政治採取高壓手段,然而隨後發生的劇烈外交衝擊,讓他的思維明顯轉向強硬保守。 (相關報導: 李登輝其實「不具充分資格」,原先安排的繼承者另有其人?揭蔣經國的接班人之謎 更多文章

台、美斷交後,國府緊急宣布中止該年底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廣大群眾原本對政治的熱情突然轉向仇美,使得部分平素挾洋自保的黨外人士受魚池之殃,而自覺被美國出賣的執政黨人士,則與民間社會同仇敵愾,這些都助長了國府內部保守勢力的氣焰。台、美斷交後,國民黨召開國是建言座談會,與會人士義憤填膺、情緒激烈,咸認為國內社會秩序是否安定或者遭到破壞,乃是外交、政治等一切事務成敗的關鍵,而少數黨外人士蓄意製造事端,外國勢力直接或間接暗助,係為「鐵的事實」,黨內大員除主張「嚴懲政治叛亂犯」之外,甚至建議政府擬妥一份「效力應大於法律與命令」的《反共愛國公約》,要求全體國人簽字遵守,蔣經國本人也認定政治上的陰謀分化偏激份子,「應一律以共黨份子視之,必須從嚴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