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月之後,台灣的疫情趨緩,歡樂、安心的氣氛便瀰漫在空氣中,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受衝擊的產業,更是蠢蠢欲動。不過本要延續去年底的熱度,準備翻轉向上的房市,更有一種軍心穩定、銳不可檔的的氣勢。只不過在新聞、建商喊衝的時刻,卻也正是歐美、特別是美國,正值從衰退、步向復甦的陣痛期,因此國際的經濟情勢,正是牽動股市、連動房市的變化最不確定時刻。大量依靠進出口的台灣,有接近70%得看國外訂單的消長,當歐美國家消費緊縮、需求減少,台灣的企業就還沒渡過危機,因為可怕的不是疫情、是消費信心喪失。總結美國5月的就業資料,已經累計2千萬人失業、即使有400萬人回到就業市場,但因為異地辦公、社會隔離政策而永久消失的工作機會,使得部分的人失去工作的機會,而就美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費心態,在沒有明顯看到美國進入復甦徵兆的環境中,高度依賴貿易、進出口的經濟體,實在沒有高興的理由。

歐元區體質虛弱 自顧不暇
再來是歐洲的情況,歐元區雖然比美國早一步,進入復工階段,但經濟體質本就比美國虛弱的歐陸,已經自顧不暇,暫時也無力成為全球成長的引擎。歐元區的生產總值(GDP),比2019年底已下降了3.8%,就連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也坦承,歐元區經濟萎縮的幅度和速度,是和平時期前所未見。可見新冠狀病毒造成的經濟活動停滯,影響之劇。現在只能冀希法國、德國攜手推出的5000億的歐元復甦基金,能不能讓歐洲區提振經濟。鄰近的中國大陸情況更是不明朗,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才坦承,中國有6億人月均收入只有1千元人民幣,中國要脫貧、進入小康社會還有一大段路,再加上在疫情的衝擊下,今年沒有設定GDP的目標,而且外有香港的問題、還有中美之間的博弈。最重要的是,在後新冠時代,中國還要面對產業鏈、斷鏈、碎鏈的衝擊,這才是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上的最大的隱憂,復工之後企業的餘悸猶存,將改變在全球的布局思維。而與內地關係深厚的台商們,在政治、經濟、還有危難發生時,重新體會台灣好處,回流的台商,在疫情趨緩的時刻,相互交成的因子,才正要發酵。

綜合國際情勢觀察 房價上揚難
雖說房地產市是內需的產業,這幾年在剛性的自住需求下,房市有穩定的表現,但汲取上回SARS的經驗,不少人趁亂把資金停泊在房地產,因此久違的投資客又現蹤房市,加之還有還有業者的操作,鋪天蓋地的廣告和報導,助長房價要起漲的氛圍,甚至還有建商出面直言,建築成本、人工上揚,讓房價釀漲。但是高度拉高,看看國際情勢,房價真有逆勢上揚的本錢?虛實之間,依靠其他經濟體支撐的台灣,實在很難自外於全球的經濟現況,成為經濟的烏托邦。 (相關報導: 老公寓大貶值不遠了?還有兩種人在撐 | 更多文章 )
*作者陳盈卉為國際新聞編譯、北京駐地記者、財經記者、主播、房產節目主持人/製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