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爾德專欄:疫情結束後還有經濟危機得面對

美國總統拜登的1.9兆紓困方案引發通膨疑慮。(AP)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鉅額紓困方案有望在國會過關,這刺激了全球股市不斷往上衝,美國道瓊、那斯達克等指數接連挑戰歷史新高。加上各國新冠疫苗陸續開打,全球確診人數的增加也出現緩和趨勢,後疫情時代的漫漫長夜看到曙光。對於新的一年的經濟前景,有人樂觀期待,但也有人提出警告,擔心經濟會逆轉陷入新的危機。

拜登積極推銷他就職前已提出的1.9兆美元(約54.6兆新台幣)疫情紓困與經濟刺激方案,期望國會能趕快順利通過預算。他一方面在白宮會見包括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James Dimon)等企業家,向他們推銷這項鉅額計畫;也在威斯康辛州的居民大會(town hall meeting)上向基層民眾宣傳此方案。

1.9兆元預算將用在防疫、疫苗接種、教育、企業、勞工、家庭等補助與支出上,其中包括一項年收入7.5萬美元以下的個人,以及年收入低於15萬美元的夫妻,將獲得1,400美元紓困金──即使很多家庭沒有被感染也未受疫情衝擊,依然能領到紓困金。有人批評拜登方案的補貼範圍已遠超過抗疫之需,更擔心它對經濟留下的後遺症,最可怕的是讓開始復甦的經濟又陷入通貨膨脹的夢魘。

兩經濟巨頭辯論1.9兆紓困案

兩位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2月上旬為這項1.9兆方案進行空中辯論,一位是美國前財政部長、也是前哈佛大學校長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另一位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克魯曼(Paul Krugman)。這是一場由普林斯頓大學本海姆金融中心(Bendheim Center for Finance)舉辦的線上對談,主持人是這個中心的主任、經濟學家布魯納梅爾(Markus Brunnermeier)。

桑默斯是柯林頓(Bill Clinton)總統時代的財政部長,被視為一九九○年代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新自由主義者擁抱自由貿易、全球化,維持穩定的貨幣、外匯政策。克魯曼則是個凱因斯主義者,他相信政府可以用財政手段、公共支出來刺激經濟與創造就業。兩人之前已分別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寫文章批評和力挺拜登的方案。

兩人這場辯論主要有幾個爭點:

桑默斯認為,這個計畫對經濟帶來的實際產出,會因通膨影響而拉低,亦即出現很大的產出缺口(output gap);其次,這個方案的規模已遠超過對疫情紓困所需;更重要的是,這個方案可能引爆通膨危機,屆時聯準會(Fed)為了抑制通膨可能得提高利率,最後又導致經濟衰退。 (相關報導: 楊潔篪訪美恐破局,拜登「戰略忍耐」讓中國坐立難安 更多文章

克魯曼則是以「抗疫如作戰」來定調他為拜登政策的辯護,他說:「當珍珠港遭攻擊時,你不會問『產出缺口有多大』。」克魯曼也為1,400美元紓困金辯護,他稱,這筆紓困金是整個方案中最受歡迎的,也是最有助於整個預算獲得國會通過的。許多人擔心,這種天女散花似的「大撒幣」會引發通澎,但克魯曼說,很多人領到錢不會花掉,而是會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