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今天《世界走走》帶大家走訪萬佛之國──緬甸,玉被視為佛教吉祥避邪的寶物,但以玉礦致富的緬甸,卻深陷厄運。
◆緬北翡翠背後有龐大而骯髒的產業
◆平民是玉石上的赤貧者,政變讓情況惡化
◆「希望不管誰執政,都請好好愛我們」
緬甸1940年代曾是亞洲富國,礦業和經濟作物出口興盛,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排名東南亞第二,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60多年來在全世界最兇殘、最漫長的軍事獨裁政權統治下,這個國家逐漸病入膏肓。
玉石撐起緬甸的表面繁華,全世界約九成翡翠都是來自該國。佛教徒用金箔妝點漫天神佛,寺廟金碧輝煌。但若場景置換到挖掘國家寶藏的礦山,卻僅有滿目瘡痍的修羅場,礦工周旋於軍政府與少數民族武裝軍隊之間賭命開挖,只為脫離基本日薪4800緬元(約新台幣86元)的赤貧生活。
緬甸玉器產區的生活總是艱難,自軍方2月1日奪取政權以來,情況更加惡化。在世界最聞名的玉礦產地──克欽邦(Kachin State)帕敢鎮(Hpakant),士兵和警察晝夜巡邏,攔住街上行人,檢查是否有翡翠和其他貴重物品,並搜查人們的手機,尋找反對政變的證據。
「除非迫不得已,大家都不會出門。」熟知緬北礦業生態的本地人溫覺(Win Kyaw,化名)接受《世界走走》專訪時指出,很多個體戶礦工都離開了,在血腥鎮壓的危急時刻,多數人只想回到家人身邊。
全球證人組織(Global Witness)2015年公布的《翡翠:緬甸的國家大機密》,揭露翡翠產業一年產值逾310億美元(約新台幣8865億元),相當於該國GDP總值近一半,但這與當地民眾幾乎無關,因為緬甸龐大的翡翠產業由軍隊高層、毒梟及權貴企業所組成的網路操控。
可以說,翡翠給緬北帶來浩劫,礦場周圍常有致命危險,山體滑坡、毒品、暴力,還有來自空殼公司的剝削。政變後,軍方更名正言順地透過玉石牟取暴利。據官方媒體報導,緬甸一年一度的玉石商場活動從4月1日至10日舉行,光是其中一天就創收650萬美元(約新台幣1.8億元)。
玉石交易背後的犯罪天堂
KIA與軍方
帕敢鎮擁有占地1萬4000公頃的礦床,礦工憑經驗與運氣開採,大多數時候都是空手而回,或者挖到幾顆小小的原石,賺進幾美元。若發現難以私藏的大塊原石,便必須向上回報,讓克欽邦獨立軍(KIA)、中游廠商和礦場老闆分一杯羹。最後,採玉者只剩下10%到20%收益。
尋求民族獨立的KIA,雖長年在滇緬邊境與政府軍激戰,但在玉石利益上卻與軍方不謀而合。緬北戰火2011年重燃,奪去數以千計生命,10萬多人淪為難民。但由於翡翠產業為戰爭雙方提供資金來源,所以某方面來說,雙方願意延長衝突,以保護非法獲得的玉礦資產。這導致當地人需要分別上繳「稅金」,一種繳給國家,另一種私下繳給KIA。 (相關報導: 半封城生活:防疫下的家庭關係挑戰,你準備好了嗎? | 更多文章 )
軍方為獨吞翡翠貿易而極力剷除KIA。溫覺指出,但KIA換上便衣就與一般老百姓無異,使官兵無從辨別,也因此KIA地下勢力一直盤據緬北,靠著武裝力量向賣礦業者勒索錢財,「政變之前,緬北人其實比較討厭KIA,因為它害他們要繳兩種『稅』,」若沒主動向KIA納貢就會倒大楣,可能要付更多錢了事,甚至有生命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