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雲密布的海峽、危機四伏的運河,從兩段歷史看台灣的命運

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被擊毀的埃及陸軍戰車(Wikipedia/Public Domain)

早安,今天《世界走走》想帶各位搭船出海,遊歷81年前的英吉利海峽與65年前的蘇伊士運河,再穿越戰雲密布的時空,迴望今日中國虎視眈眈的台灣海峽。

本篇重點:

·曾經,一道海峽讓希特勒納粹帝國卻步。今日,台灣海峽是否能讓「習近平帝國」知難而退?

·曾經,一條運河拖垮了大英帝國。今日,台灣海峽是否正讓「美利堅帝國」面臨同樣的危機?

拜中國「戰狼」張牙舞爪、搧風點火之賜,台灣近來躍升為「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台灣問題」成為國際社會顯學,今年又適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季辛吉密訪北京50周年,歷史與現實的唱和呼應令人浮想聯翩。「歷史不會重複,但是常常押韻。」這則警世名言據傳是美國文豪馬克吐溫的手筆。本文就來談談兩個有趣的「歷史韻腳」:「海峽」與「運河」。

「海峽」的英文常用「strait」,偶見「channel」,而台灣西側的台灣海峽(Taiwan Strait)與南側的巴士海峽(Bashi Channel)各用其一。不過近年台灣海峽形勢讓國際分析家聯想的是另一個Channel:分隔英國與歐陸的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這道海峽阻擋住納粹德國宰制全歐洲的野心。

「運河」的英文「canal」與「channel」同出一源,都指「狹窄的水道」,而「canal」特指「運輸用途的人工水道」。今年3月,全世界最重要的運河之一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被敝國長榮海運的「長賜輪」阻斷航道,引發全球海運危機,也讓台灣大大「露臉」。不過本文要談的「蘇伊士運河危機」發生在1956年,危機引發戰爭,硝煙消散之後,「日不落帝國」從此日薄西山。

20211223-海獅行動的德軍駁船(Wikipedia/CC BY-SA 3.0 de)
海獅行動的德軍駁船(Wikipedia/CC BY-SA 3.0 de)

海獅行動──納粹德軍窺伺英吉利海峽

我們先前往1940年的英吉利海峽。近年各方對於中國武力犯台威脅的討論,焦點之一是解放軍有無能力跨越台灣海峽、進行登陸作戰。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H. R. McMaster)與副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日前在一場對談中提到一個歷史先例:海獅行動(Operation Sea Lion)。

1940年夏天,希特勒躊躇滿志,他在前一年秋天入侵波蘭,那一年夏天佔領低地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與法國,但西部戰線仍有一根巨大的芒刺:英國。希特勒其實很不願意對英國用兵,上上之策是與倫敦當局結盟,讓納粹德國專心對付東部戰線的蘇聯。

然而英國在邱吉爾首相領導之下堅持抗戰,希特勒只剩「以戰逼和」的選項:海軍封鎖、空軍轟炸,如果英國還是不肯屈膝,「海獅行動」將讓德國大軍長驅直入。1940年6月,希特勒下令國防軍最高統帥部著手擬定作戰計畫;英吉利海峽最窄處只有34公里(台灣海峽是130公里),跨海登陸戰似乎不是天方夜譚。 (相關報導: 「壯陽神鳥」如何成為外交工具?巴基斯坦、海灣王室與「鷹獵」文化 更多文章

20211223-海獅行動初期計畫(Wikipedia/Public Domain)
海獅行動初期計畫(Wikipedia/Public Domain)

軍事史家:解放軍跨海登陸戰也將面臨險峻難關

希特勒的軍事才能遠不如拿破崙;拿破崙在19世紀做不到的事,希特勒在20世紀也做不到。當時德國海軍的實力無法抗衡英國皇家海軍,德國空軍在「不列顛戰役」只能與英國皇家空軍戰成慘烈的平手。換言之,面對英吉利海峽,德軍既無制海權也無制空權;既難以防禦地主國的猛烈阻擊,也無法確保人員與物資的運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