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辦事項做不完,是完美主義在作祟?他公開7個完成目標的好方法,學會你就超越92%的人了!

你是待辦事項沒完成就感到焦慮的完美主義者嗎?試試這些方法,幫助你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活出效率人生。(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每年的新年新希望、起心動念而興致勃勃開始的新計畫、覺得想要改變生活而展開的行動…但最後,似乎都虎頭蛇尾收場。《完成:把不了了之的待辦目標變成已實現的有效練習》這本書要談的是如何改善我們「總是沒辦法完成自己訂的目標」這件事。

不只是你,大部分人都苦於沒辦法完成

根據調查顯示,92%的人所設定的新年新希望並不會被完成,而是默默的在某一天就被放棄。也許我們會認為這是因為缺乏毅力或不夠投入所造成,但本書作者設計了一個「30天目標達成」的線上課程,從860多位實際進行的參與者發現:真正從中作梗的原因是「完美主義」心態(是,我知道你不是處女座)。在「30天目標達成」的實作參與者結果中,你猜中輟率最高是在哪一天?答案是第二天。只要在一開始沒有順利進行,許多人就連繼續試的念頭都沒有了。

「完美主義」心理阻礙我們完成

《完成》作者發現許多人放棄的原因只是因為連續紀錄因某事中斷,覺得過程不完美了,就全盤放棄。「完美主義」心態告訴你我的第一個謊言是:如果事情不完美,就放棄吧。但事實上,本來事情就有很大可能並不完美,而通常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成果拿到A,而不是B+或C。甚至因為這種心理,很多人不願意開始新的目標,因為什麼都不做就不會失敗。另一個調查顯示:有97%的人會「拒絕寫下某個想法,只因為覺得自己“想的還不夠好”」,即便只是寫給自己看的。

從一個習慣立新志向不斷開始的人,到變成有恆心持續完成目標的人,要培養的是對不完美的忍受力。所以,當事情「不再完美的第一天」很重要,因為那是讓我們練習「不完美的往前進」這個好習慣的分界線。完美主義的相對並不是「失敗」,而是「完成」。而當立下目標時,等於自己對自己許下的一個承諾,沒有完成目標,絕對沒有完美可言。放棄並不是一種避免不完美的方式,只是自欺欺人。

(圖/Pexels)
試著練習「不完美的往前進」。(圖/Pexels)

完美主義的第二個謊言:目標訂得高才有意義

通常,在訂目標時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 自欺欺人地把目標訂太高,認為那才值得一提,而對小幅度的成果不滿意,這是完美主義習慣影響你我的另一種手法。但過於理想化的目標會讓人因為無法實現而沮喪,最後還是放棄。

● 對時間的過度樂觀:人們經常受「規劃謬誤 Planning fallacy」影響:在預估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完成未來的某個任務時,表現出過於樂觀的偏見,因而低估了所需時間。這樣的經驗相信你我都不陌生。

● 讓「特大號目標」摧毀既有的行動與成果:為了要進行過於樂觀的計畫,有可能排擠了原本投注在其他事情的時間與精力,到最後除了新計畫放棄,連既有的計畫可能也被波及而受影響。

把目標砍半,成果更有可能超乎預期

針對上述問題,作者給的建議是:把目標砍半。實際達成的成果會讓你想再繼續下去,最後達成很棒的結果。人生裡的目標通常不是短跑衝刺,而是馬拉松。真正的選擇並不是:1. 完美達成有挑戰的目標 或 2. 完成一半目標,而是 1. 因為目標太大而放棄 跟 2. 把目標砍半而切實完成。 (相關報導: 拖延心理學》常遲到、事情總是最後一刻才完成…心理師揭形成拖延症5大關鍵原因 更多文章

有些目標的成果無法砍半(例如業績、一本書的內容量)時,那就要把計畫的時程拉長一倍。根據針對「30天目標達成」的學員進行的研究,把目標砍半,成功完成的比率會提高到63%。相較於放棄,看起來是一個值得嘗試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