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今天世界走走陪你一起窩在家裡工作。
·在家上班優缺點
·疫情結束後可能的主流工作型態
·年輕勞工與年長勞工在疫情結束後在家上班的意願差異
台灣的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已實施超過1個月,許多人逐漸習慣了在家工作的生活,有人認為這種工作模式更有彈性,但也有人覺得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工時甚至變長了。
「在家工作」成為許多台灣人的新常態,但國外的人們一年多來早已習慣這種工作方式,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國際數據資訊」(IDC)的數據,美國去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超過一半的美國勞工在家工作。
隨著歐美逐漸解封,早已習慣在家上班的人們對未來工作型態的想像與期待已與疫情爆發前大不相同。
優點
有人認為在家工作有諸多好處,包括節省通勤時間與費用,工作時間的安排也更有彈性。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布魯姆教授(Nicholas Bloom)今年1月的研究,員工願意減薪8%換取每週在家工作2至3天。

去年10月,根據美國視訊會議設備公司「貓頭鷹實驗室」(Owl Labs)與美國研究顧問公司「全球職場分析」(Global Workplace Analytics)合作的一項調查結果,美國員工在家上班的話,每個月可省下248美元(約新台幣7005元),77% 的受訪者表示在家工作讓人感覺更快樂了。
美國雲端團隊工作平台Slack顧客體驗部門副總裁瑞爾(Ali Rayl)透露:「我們的許多員工都說,『我睡得更多了』、『我更努力運動了』、『我吃得更健康』、『我更認識鄰居了』,人們真的喜歡回歸生活。」
缺點
有些在家工作的人覺得,這種工作模式讓工時變長,參加的會議越來越多,但工作效率並未提高,而工作與生活的界限逐漸模糊,難以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

美國網路媒體「Vox」報導,比起疫情爆發前,人們在疫情期間每天使用Slack的時間增加了1小時,共達10 個小時。Slack表示,人們在該公司平台積極工作或交流的時間增加30%,達到每天110分鐘。
英國週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一項研究調查一家亞洲科技公司1萬多名員工在家工作的情形,結果顯示員工的總工時比疫情爆發前多了30%,正常工作時間之外的工時增加了18%,但產出並未成長。
學者分析員工花在「合作時刻」(定義為各種會議的時間)與「專心時間」(不受電話或電子郵件干擾,可專注於工作的時間),發現儘管員工在家工作的工時變長,但與疫情爆發前相比,員工的專注時間更少,他們的額外時間都被會議佔據了。

此外,有孩子的員工每天比沒有孩子的員工多工作約 20 分鐘,這意味著他們的生產力降低較多,這可能是因為照顧孩子的責任而分心了。
這些對員工來說似乎不公平,因為他們沒拿到加班費,而且儘管省下了通勤時間,但這並未抵消開會額外耗費的時間。 (相關報導: 全國三級疫情警戒:恢復往常還有多久?模範國家給你開卷答案 | 更多文章 )
這些都會影響生產力,而且通常讓勞工感到筋疲力盡。根據美國科技巨擘微軟(Microsoft)1月的調查結果,54%的人覺得在家工作時工作過度,39%的人表示自己筋疲力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