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三級疫情警戒:恢復往常還有多久?模範國家給你開卷答案

5月18日,台灣疫情警報升至第三級,醫護人員穿著防護裝備在快篩站工作。(AP)

嗨,今天《世界走走》帶大家保持社交距離,遠望其他國家做了哪些努力,往結束新冠疫情的正道邁進。

·上半場防疫成功,讓你多久沒主動了解疫情?

·病毒變異發展迅速,要有長期抗戰準備

·守護正直與科學,即能縮減我們與自由的距離

台灣提升至第三級新冠疫情警戒,目前通報的群聚病例多是英國變種病毒B.1.1.7感染,它的傳染力高出4到7成,在130多個國家/地區造成慘烈死傷。台灣作為防疫資優生,未經歷過半封城,整體警覺性降低,疫情爆發正值初夏,民眾的口罩越來越戴不住。

我們不得不承認,還停留在去年的防疫認知與鬆懈的決心,已經不足以對抗病毒的瞬息萬變。慶幸的是,台灣還能借鏡世界各國示範一年多的教訓與經驗。

紐西蘭:科學防疫提早堵住破口

外國很多患者不清楚在哪瞬間遭感染。一年半以來,台灣總能找出每位確診者的傳播鏈,這項堅持卻在近期破功,連續新增上百例本土確診,導致實驗室資源短缺,指揮中心本周宣布不再針對所有個案做基因定序。

但實際上,新型變種病毒的出現使深入研究病毒結構尤為重要,因為基因定序能透露病毒如何移動、變種速度等訊息,協助辨明病毒來源、傳播順序並找到「超級傳播者」。

紐西蘭是少數還能掌握個案傳播鏈的國家,其疫苗接種率僅1.9%(台灣則才0.1%),但由於爆發感染初期即結合基因定序和流行病學調查,準確查明「誰在什麼環境下,怎麼將病毒傳播給誰」,所以儘管紐西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群聚感染,但始終沒有進入社區傳播。

台灣、澳洲、紐西蘭單日確診曲線比較,可見台灣正在急速攀往確診高峰,也尚未把洪峰拉平。(取自Our World in Data,為七天滾動平均值)
台灣、澳洲、紐西蘭單日確診曲線比較,可見台灣正在急速攀往確診高峰,也尚未把洪峰拉平。(取自Our World in Data,為七天滾動平均值)

一個著名案例:今年1月,紐國防疫旅館出現不明群聚感染。A傳染給隔壁房的B,兩人卻從未同時待在同個空間。學界當時以為飛沫與表面傳播是感染主因,故斷定B被感染是因為碰到A也摸過的公共垃圾桶蓋。

但最後發現,氣膠傳播才是原因。監視器畫面拍到檢疫人員進入A房,A摘下口罩接受鼻咽採檢。不到1分鐘後,人員來到B房採檢,但先前A房門關上時,因房門帶動氣壓流動,把A房被污染的空氣排入走廊,又在B房開關時排進B房,導致B摘下口罩進行快篩即中鏢。換言之,房門的開關竟成防疫旅館的漏洞。

氣膠傳播自去年5月就受全球科學家關注,直到今年4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才終於承認,氣膠傳播為新冠病毒傳染途徑之一。而這案例協助紐西蘭領先世界找到防疫破口,也證實健全的基因定序系統加上縝密疫調判斷,能協助政府善用科學防疫,匡列高風險範圍,妥善處理疫情爆發,避免長時間封鎖。

那麼台灣呢?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去年即呼籲,病毒氣膠可在空氣中存活至少16小時,在無症狀感染者不知染病,以及他人未配戴口罩或防護措施下,將導致最高傳染風險。安全的做法是將口罩戴好戴滿,但至今衛福部疾管署網站的新冠疾病介紹指引,仍未向民眾介紹氣膠傳播的可能性、協助包含防疫前線的所有百姓正確認知染疫風險。 (相關報導: 台灣新朋友索馬利蘭成中東富國戰略布局關鍵角色 更多文章

澳洲:及早隔離、封鎖阻斷傳播鏈

澳洲維持少量確診已逾半年,除某些地區曾短暫封鎖之外,大多數國民都過著相對正常的生活,這一切都在沒有大量接種疫苗的情況下實現。就連白宮首席防疫顧問佛奇(Anthony Fauci)也大讚,澳洲在遏止新型變種病毒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儘管澳洲直到今年2月21日才實施疫苗接種計劃,至今接種率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