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文章,我們探討了日本如何看待「支那事變」,還有中華民國成為戰後四強的關鍵原因。這次我們要進入這個敏感話題的深水區,那就是中國共產黨在這場亞洲太平洋戰爭中扮演了何種角色?中共有沒有資格聲稱自己領導抗戰?又能否稱呼自己為「中流砥柱」?關於這個問題,同樣要從不同的層面與立場加以評估,才能得到公正的答案。
中共非抗戰的領導者
抗戰的領導者究竟是誰?其實從毛澤東本人在1938年3月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敵陣亡將士的演說上,就已經承認了對日抗戰是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領導的。毛澤東指出:「我們要使全中國人都有這種明確的認識與堅固的信念,都懂得最好的持久戰方針,在中央政府與蔣委員長領導下,在這回大戰中,齊心一致,一定要把亡國奴或亡國奴威脅的鎖鏈擺脫掉。」
成立之初做為共產國際中國支部的中國共產黨,一切的戰略決策發展都服從於莫斯科史達林(Joseph Stalin)老大哥的指示。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史達林授權下,發表了以中國境內各黨派、階級的愛國人士合作,組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抵抗日本侵略為宗旨的《八一宣言》。從這個時候開始,國民政府就不再是共產國際中國支部優先打倒的目標。
中共的抗日宣傳與口號喊得震天響,但實際上給日軍造成的損害十分輕微,對於打敗日本的作用更是微不足道。(作者提供)
身為黨內民族主義者的毛澤東,雖極度排斥共產國際對中共的操縱,但對於《八一宣言》的宗旨並無表達挑戰之意。一來是毛澤東畏懼史達林,二來則是他比任何人都瞭解,中國共產黨當時尚未成為中國的合法統治者,沒有能力領導全國軍民投入對日抗戰。畢竟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來看,人類戰爭模式已經走向整體戰(Total War),要動員包括海空軍在內一切的軍事力量對抗日軍。
中共雖然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但是這個政府從頭到尾只得到蘇聯的外交承認。成立於1927年的工農紅軍,不僅是一支由少數前北伐軍,加上一些農民、土匪臨時拼湊的雜牌軍,更完全沒有海上及空中武力。所以在對日抗戰爆發以後,即便蘇聯想像中國提供飛機與戰車等重型武器,都沒有辦法供給中共的8路軍或新4軍。史達林能指望牽制日本,以防止蘇聯遭到德軍與日軍被兩面夾擊的對象,還是只有蔣中正指揮的中央軍。
毛澤東在1938年撰寫《論持久戰》的時候,已經強調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包括正規戰與游擊戰的配合,還有來自國際的援助。(作者提供)
綜觀毛澤東的戰時言論,基本上不是直接承認蔣中正為領導者,就是含蓄的使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來形容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的抵抗。即便是在撰寫《論持久戰》這部作品的時候,他也不忘強調中國抗戰勝利的法寶就是正規軍與游擊隊在戰場上的「相互配合」。當然在對日抗戰的過程中,毛澤東從來沒有放棄一邊發展「抗日根據地」,一面同蔣中正爭奪抗日領導權的野心。
(相關報導:
許劍虹觀點:二戰之後,中華民國何以成為四強?
|
更多文章
)
可毛澤東終究沒有南斯拉夫共產黨人狄托(Josip Tito)的運氣,讓英美盟軍在二戰結束前就把外交承認的對象由重慶轉移到延安,所以他搶奪抗戰領導權的圖謀還是以失敗告終。所以當他在美國總統代表赫爾利(Patrick Jay Hurley)陪同下,於抗戰剛勝利之際到重慶與蔣中正會晤時,喊出的第一句話就是「蔣委員長萬歲」。
更非抗戰中流砥柱
由此可見毛澤東自己心裡非常明白,他並不是二戰中國的領導者。那麼毛澤東是否又是抗戰的中流砥柱呢?如果只是單從中國戰區的情況來看,其實上一個問題已經給了答案,那就是否定的。再延伸到整個亞太戰場的情況分析,則無論國府還是中共都非抗戰中流砥柱。這個答案在第一篇文章中就討論過,真正的中流砥柱還是美軍。
無論是台灣還是大陸的中國人,最終都必須要承認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若沒有美國參戰,日本是絕對不會被中國擊敗的。擁有頑強抗敵意志的蔣中正絕對不會被日本擊敗或者投降,但是他的選擇恐怕就是長期與汪精衛政權呈現分庭抗禮的局面。這樣一來就會出現比「兩個中國」還要更複雜的狀態,那就是「兩個國府」。
1944年7月,由包瑞德(David D. Barrett)上校指揮的美軍觀察組抵達延安,開啟了美國與中共二戰時的軍事合作。(作者提供)
在美國不直接參戰,且英美盟邦不繼續經由滇緬公路向中國輸送物資的情況下,恐怕擺在蔣中正面前唯一的選擇就是到印度組織流亡政府了。國軍確實牽制了100萬日軍,但是在抗戰末期真正成建制消滅的日軍數量僅兩個師團。而光是在1945年4月到6月的沖繩戰役,美軍就消滅了整個32軍的日軍兵力。一個32軍的底下,就有以第24師團與第62師團為核心的龐大戰鬥力。
假使中國還牽制了100萬的日本陸軍,那麼在打擊日本帝國海軍的貢獻上中國近乎毫無貢獻可言。頂多就是中美空軍混合團以P-40或者B-25炸沉炸傷幾艘內河或者海上船艦而已,但這在嚴格意義上仍然屬於美軍的戰果。國共兩黨游擊隊亦以水雷或者手榴彈,炸沉或者更多情況上炸傷內河的日軍巡邏砲艇,但這與一場雷伊泰灣海戰的戰果比下來,實在是太微不足道。
所以毛澤東也不得不否認,中國人民對日抗戰的勝利因素是國際力量的介入。縱然反美的他不願意明確表示這個力量是美國,但毛澤東還是在《論持久戰》中對戰局的發展做了正確評估。他指出:「日本打了中國之後,如果中國的抗戰還沒有給日本以致命的打擊,日本還有足夠力量的話,它一定還要打南洋或者西伯利亞,甚或兩處都打。」
其實無論是蔣中正還是毛澤東,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都做出了一個精確的判斷,那就是日本必然在最後為美國所擊敗。所以美日戰爭的開打,某種意義上加速了原本團結共禦外侮的國共兩軍走向對立。雙方都希望盡可能保存實力,留到戰後與對方爭奪中國的統治權。然而蔣中正領導的中央軍,仍然是日軍進攻的主要目標,無法如共軍那般享受在敵後發展壯大的政治特權。
軍事貢獻極其低微
從整體軍事角度來看,共產黨在打擊日本帝國方面的作用相當有限,主要是以救助墜毀於淪陷區的美軍飛行員,或者是向空襲日本本土的B-29轟炸機提供氣象情報。或許在1945年2月反攻馬尼拉的時候,美軍得到過一個由左派華人組成的隊伍,即簡稱「華支」的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協助,並將他們併入第11空降師並肩作戰,這在廣義上算是中共武裝與盟軍配合作戰的貢獻。可實際上「華支」只是一群推崇中共的華僑,與延安並沒有建立直接的聯繫。
(相關報導:
許劍虹觀點:二戰之後,中華民國何以成為四強?
|
更多文章
)
另外還有一支成員90%以上為左派華人,活躍於馬來半島上的馬來亞人民抗日軍,也就是後來的「馬共」。「馬共」亦從英軍還有國民黨中央黨部聯合組織的136部隊手中取得武器援助,但是他們嚴格意義上沒有參加對日反攻,因為英國皇家海軍還來不及對馬來半島採取攻勢,日本人就已經無條件投降了。而且與「華支」一樣,延安與「馬共」之間也沒有建立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
無論是菲律賓還是馬來亞的左派游擊隊,接受的都是美軍、英軍或者重慶的指揮及援助,他們取得的任何戰果都與延安毫無關係。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稱呼中共為抗戰或者二戰的「中流砥柱」,簡直就是一個大笑話。拿去與在巴爾幹半島上抗擊納粹的南斯拉夫與希臘左派游擊隊相比,就算把中共這個角色整個忽略掉,都不會影響日本在二戰中失敗的結局。
虛弱的戰勝國
如果就擊敗日本這點而言,用微不足道這點來形容中共的作用確實是一點都不過分。但擊敗日本這件事情,從嚴格意義上來看終究只是美日爭奪西太平洋霸權的一個結果。國民政府確實在美國的扶持下成為了戰勝國,甚至於得到了「四強」的地位。可所有人包括蔣中正自己都知道,包括台澎回歸還有「四強」的地位在內,講好聽一點只是美國的「禮物」,講難聽一點則是美國的「施捨」。
其他列強國家,包括並列「四強」的蘇聯與英國,可不認為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有資格與他們平起平坐。不要提這些外國了,大多數的中國人恐怕都感受不到國民政府或者國軍有帶給他們「戰勝國國民」的絲毫地位。唯一的例外是在雲南,因為只有在滇緬戰場上,獲得美軍後勤與空中支援的國軍徹頭徹尾擊敗了日軍,並把他們轟出國門。
所以提到大陸哪一個地區的老百姓最懷念國府,其實並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認為的南京或者廣東,其實是雲南。要舉例子非常容易,因為在整個中國大陸淪陷之後,似乎只有雲南人特別熱衷支持中華民國政府的反共游擊戰。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在雲南省一直堅持到60年代才消失。甚至在最極端的文化大革命時代,雲南的老百姓也冒著被殺頭的危機保護紀念國軍陣亡將士的國殤墓園,不讓紅衛兵加以破壞。
類似的情況,其實在湖南的幾個重要戰場也有過。可國軍在湖南戰場上的表現,頂多是感天地泣鬼神的壯烈犧牲,他們並沒有真的把負責華中作戰的日軍第6方面軍消滅,或者是至少驅逐出湖南。所以湖南老百姓固然推崇國軍,但是程度遠遠比不上雲南。那麼除了這兩大地區外,包括台灣在內的其他省份中國人又是怎麼看待國民政府?
毛澤東在抗戰勝利後前往重慶與蔣中正談判時,就公然高呼過「蔣委員長萬歲」。(作者提供)
就筆者個人訪問一些抗戰勝利時在上海、南京還有華北淪陷區的長輩之經驗來看,他們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日本在被美軍用原子彈攻擊後,國軍及接收大員們就搭乘著美國飛機或者軍艦回來接收了。無論是共產黨還是民進黨,過去都習慣強調這些軍人與接收大員們的「腐敗」,但是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軍人與接收大員有沒有給淪陷區民眾「戰勝國國民」的感覺?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國軍與接收大員回到淪陷區,還真的把老百姓當成「亡國奴」看待。曾在南京國民政府或者和平建國軍服役的人,被當成「漢奸」整肅就罷了,就連學生都被視之為「偽學生」看待,是要讓淪陷區的學生如何認定自己被從大後方回來的政府當自己人呢?抗戰初期國軍英勇抵抗,保家衛國的形象資產一瞬間就被這些軍人與接收大員給全部敗光。取而代之的,是淪陷區民眾開始檢驗,與懷疑國民政府「戰勝國」地位是怎麼來的。
國軍在湖南的抵抗,在滇緬的反攻都發生在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無法為這些身處華北、華東與華南的淪陷區民眾所知。他們唯一能找到的答案,就是國民政府依靠美國援助才獲得這個「戰勝國」地位的。美國雖然是中國抗戰的盟友,但卻也曾經在八國聯軍時代「侵略」過中國,同樣在20世紀初享有租界特權,對許多知識份子而言一樣為「帝國主義列強」。
1946年12月爆發北京大學女學生沈崇遭美軍陸戰隊強姦,但國民政府卻難以對犯案美國軍人採取強硬態度的案件,更讓淪陷區居民「看透」了國民政府在民族主義上的代表性。他們認定國府只是靠美國人打贏日本,其他一切做為與汪精衛政權沒有差異,僅有幕後控制的外國強權不一樣而已。國府民族主義者的形象就此分崩離析,讓包括李登輝在內的覺醒青年都不得不走上街頭,抗議「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國府影響力的下降,讓共產黨在淪陷區內更加獲得民心支持。越來越多中國人,傾向於將共產黨視為民族尊嚴的捍衛者,甚至於打敗一切「帝國主義」,包括日本軍國主義的「中流砥柱」。共產黨是如何辦到的?難道蔣中正過去一切抵禦侵略者的英明,就這樣子被毀於一旦了嗎?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將在下一篇文章中,從「農民民族主義」的角度出發向各位讀者一一解答。
(相關報導:
許劍虹觀點:二戰之後,中華民國何以成為四強?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