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多以爭對錯開始。一開始只是想講講道理,指出對方的錯誤、不妥之處,後來講著講著就吵起來了。證明對方是錯的越來越需要力氣,吵架的級別也就越來越高。
其實,吵架本身的事並不一定很大,可能是幾點回家、幾點出門,可能是意識到自己錯了不能承認,所以一定要找出對方錯的地方來。
家庭中,夫妻、父子、母子複雜的關係裡,爭相上演著花式爭執。社會上,錯綜複雜的關係導致的爭吵就更多了。
在吵架裡,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但究竟,誰是對的呢?清官不知道,心理學家就更不知道了。
這個問題真是如青天霹靂般點醒了我,完美詮釋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家庭矛盾、為什麼總有人要爭個對錯而吵架、為什麼有那麼多戀人因為「三觀不合」(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而分開。由此,我藉此文表達對這個女孩的感謝。
●●「老師,請問女孩子活得獨立,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個問題讓我詞窮。身為不知名的心理專家,我是該說好事呢?還是壞事呢?
我知道無論怎麼回答,都會顯得太業餘。這就像是電影裡要拆彈時,剪紅線?還是藍線?其實剪哪根都得完蛋。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陷阱,是個偽命題,它是一種一元思維的結果。
女孩子活得獨立,是好事。優點太多了:新時代的彰顯,不依靠別人,自由,灑脫,任性,尊嚴。「活出自我」,多麼美好啊。
女孩子活得獨立又不怎麼好,缺點也不少:不依賴,就得自己扛。慢慢地,人就會焦慮、無助、迷茫、孤獨,像是迷失在黑夜裡獨自前行。雖是自由了,但這個自由,你能享受多久?
不依賴,也沒有親密,別人無法靠近你,即使你結了婚,也還是要在婚姻內孤獨終老啊。
對錯好壞,發生在不同的情境裡,在不同的人看來,有不同的視角。有依賴的時候依賴,沒依賴的時候獨立,就很好。但有所依賴的時候不依賴,就有點浪費了。無所依賴的時候還不獨立,就容易怨天尤人了。
所以女孩子活得獨立,既是好事,又是壞事。既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壞事,這是二元思維。但這個回答依然是侷限的,這個問題,要在對事情的評判裡作答了。
「女孩子活得獨立」這事,是個獨立問題嗎?女孩子在什麼時候開始思考「活得獨立是對是錯」這個問題了?被人嫌棄了,還是遇到喜歡的人了?想談戀愛了,還是自我懷疑找不到對象了?
她為什麼發出了這樣的疑問?當她這麼問的時候,她其實真正想問的是什麼?
跳出問題本身,能夠對背景、動機等周邊情況進行思考,就是多元思維了。
很常見的吵架中的話術吧。說的時候氣勢那麼強大,一定是被愛情耽誤了的好銷售人才。
在一元思維裡,事情的標準只有一個,「我的標準」就是世間通用的標準,因此,事情往我期待的方向發展,才是對的,否則就是錯的。
事情只往這個方向走還不行,還得達到了我頭腦中設定的這個標準,才是好的,才是對的,才是應該的。房間整潔度只有達到了我的要求,才算乾淨。你只有達到我要求的工作量,才算勤勞,否則是懶惰。如果你沒有讓事情按照這個標準發生,那麼你就是錯的、就是不好的、就是要改的、就該被懲罰。
兩個都用一元思維思考的人,而且還不一樣。家庭「戰爭片直播版」就上演了。戰爭結果是:誰有力量,聽誰的。
家庭就是這樣,咱倆誰能吵過誰、誰能鬥過誰,就聽誰的。因為「對的」這個獎章,屬於更有力量的那個。我們的潛意識認為:誰強,誰有理。在一元思維裡,只有「我是對的」和「你得聽我的」。
能夠成長的人,會從兩面看問題:既對,又錯;既好,又壞。這就是「二元思維」,能從兩個角度看待同一個問題。
不再偏執於對或錯,而是知道:世界上沒有絕對,每一件事情都有好壞面。A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A也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洗碗是好事,不洗也是好事。累積得多了再洗也挺好。再不洗,於是買了人類發明的洗碗機。全換成免洗碗不用再洗,也是種活法。
打掃房間是好事,不打掃也是好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愛打掃的人,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躁狂和強迫症,很難有時間靜下來思考人生和認真學習。而人類歷史很多偉大的創造是房間凌亂的人帶來的。
即使是太陽升起來了,也有好有壞。對萬物是好事,對不想起床的我就不是什麼好事了。
當我們進入二元思維的時候,你就會感覺每個人在他自己的觀點裡,都是對的。從他的視角來看,因為是對的,所以在堅持。
這個世界上也不是你對我錯、我對你錯的邏輯。而是「都對」,你是對的,我也是對的。當有兩個對,並且能切換視角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爭吵的問題,就可以帶著理解和認同來解決了。
當一個人的觀點被認同的時候,他才有了靜下來與你溝通的可能性。
除了這些,還有「多元思維」。多元思維讓我們跳出事件本身,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
當他指責你「碗怎麼沒洗」時,他在用一元思維思考。而如果你也用一元思維思考,覺得「我不想洗就不應該洗」,便吵起來了。
當你用多元思維思考的時候,你就發現除了洗碗的對與錯,洗碗本身也是在表達其他的涵義。比如說:
(1) 老子今天不爽,挫敗感特別強烈,就是想找件事發洩一下。什麼事呢?剛好算碗倒楣。
(2) 最近過得很委屈、孤獨而苦悶,就是想被人哄。你不主動來哄我,我又低不下頭求你哄,甚至不知道我需要被哄,只好找件事擺個高姿態了。
(3) 明天我有朋友要來,萬一他們看到我們家碗沒洗怎麼辦,多丟人。好焦慮。你為什麼不替我分擔?
(4) 你到底還愛不愛我?到底有沒有責任心?到底在乎不在乎這個家?你倒是洗個碗證明一下啊。
在多元思維裡,事情不僅有一種視角,更有象徵、動機、原因、情緒、背景等其他視角。我跟你為這件事而吵,其實是因為別的事。我在乎的是其他的說不出來的、意識不到的層面,這件事只是個出口和表象。
所以在多元思維裡,人們除了關注事情本身,更關注事情的周邊。當你能夠以多元思維思考問題的時候,你將變成一個思想深邃、心胸寬廣、思維獨特的人,人格魅力上升好幾級。
●● 去思考對方為什麼要跟你爭論這件事情的對錯。他發生了什麼?可否去關心他?
●● 去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去指出對方哪裡做錯。我發生了什麼?我可否一致性表達一下?
每當你想去爭對錯,或者指責、自責,不如去思考:此刻,你的思維在哪個維度裡?是否有可能,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打開你的腦袋,它不會開花,它只會讓你的世界更寬廣。
作者介紹|叢非從
薩提爾模式心理師,應用心理學碩士、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同台灣諮商心理師)。主要接受薩提爾模式、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培訓,與國內外眾多一線老師學習薩提爾、釋夢、催眠、精神分析、存在─人本等,一系列的心理學理論及技術。
目前,他在北京開設了「北京叢非從心理諮詢工作室」,也是微信公眾號「丛非从(congnotcong)」的主筆。長期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開設「薩提爾模式自我成長工作坊」、「OH卡(潛意識直覺卡)探索潛意識工作坊」等課程,無數人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