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拖延的下屬說得頭頭是道,但光說不練,實在很傷腦筋
說「什麼時候要開始?」比「什麼時候交」有效
X 領導人決定
〇 讓下屬決定
正拓展B2C(Business to Customer)業務的生活相關服務大公司的經營企劃部,每個月必須提交兩件企劃案。
領導人A的下屬C上個月匆匆忙忙地交出趕出來湊數的兩件企劃案,結果當然未獲採用。領導人A因此對C說:「希望你下次早點開始著手,交出更好的企劃案。」
結果C回答:「我已經在想點子了,現在手邊還有必須完成的工作正在做,做完我就會開始。」
要讓這種遲遲不動手的下屬動起來,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時間不一致性」?這指的是同一件事會因為實行時期不同,而覺得難度不同的現象,人通常覺得未來會比現在好,未來的自己能力會比現在的自己好。
隨著時間經過,明天、三天後、一週後應該會比今天順利。可是「之後再做就會做了」、「再多一點時間就會想出好點子」,這其實不過是錯覺。就算拖到明天,甚至是三天後、一週後,還是想不出好點子。
設定「開始的截止期限」,就能改善拖延症
拖延其實沒有任何意義。與其拖延後再全速衝刺,不如把衝刺的能量先發揮出來,一開始就使出全力,這樣更能專注集中,也可以縮短工作的時間。因此也更有時間仔細推敲,成果更有品質。
工作順利進行的人,除了什麼時候完成的「截止期限」外,也會制定「開始的截止期限」,也就是什麼時候開始。無法如期完成工作的人,大多是太慢才開始。只要開始,可說就完成一半了。
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有句名言,「只要把事情切割成數個小部分,再困難的工作也會變得容易」(Nothing is particularly hard if you divide it into small jobs)。
一開始著手時,就把由開始著手到完成為止的一連串工作,細分成許多小任務,然後每一個小任務花約五分鐘去完成。以寫企劃案為例,將開始著手到完成為止的一連串工作細分成許多小任務,如「一個人腦力激盪提出十個點子」、「描繪成品的大致印象」等。
另外「開始的截止期限」,與其由領導人決定「希望你某日前開始動手。」不如問下屬「你什麼時候要開始?」讓下屬自行決定。這是因為有「行動宣示效果」,也就是指一個人用言語或文章公開自己的想法後,他就會有守護這種想法到最後的傾向。
老是拖拖拉拉不著手開始工作的人,只要讓他決定「開始的截止期限」,不光是企劃書起草,連整體工作他都會儘早開始著手,就不會再有遲遲不付諸行動的問題了。
POINT:拖拖拉拉不開始動手做的下屬,就讓他自己決定何時要開始。
作者介紹|吉田幸弘
Refresh Communications公司代表
溝通設計師、人材培育顧問、主管教練
成城大學畢業後先進入大型旅行社工作,後轉換跑道至學校就職。一年開發七十家以上新客戶,晉升為公關主管,卻因「只會罵人的差勁溝通」讓團隊分崩離析,最後不得不離職,進入外商公司。在新公司也無法和同事好好溝通,甚至被降職,差點又要被開除。之後在轉調部門向上司學到「說話」的重要性,活用有重點又簡潔明暸的傳達方法,戲劇性地大幅提升業績。連續五個月業績居冠,再次升任經理。
活用教練手法「肯定下屬的管理」,及以中國經典為基礎的「提升抗壓性的方法」,將離職率降至十分之一,營收也持續比上年度增加20%,連續三年獲選為MVP。同時也以顧問身分活躍在公司外部,因客戶數量增加,於二○一一年一月獨立創業。
目前主要針對人材培育、團隊建立、營收改善方法,為經營者、中間管理階級提供諮詢顧問,累計學員超過三萬名。主辦「管理階級研習」、「強化營業力講座」、「以讚美、責備、傳達為基本之溝通講座」、「提升幹勁講座」、「以憤怒管理理論為基礎的感情管理講座」、「提升上司綜合能力之上司塾」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主管這樣說,下屬一定做得到:「換句話說」,讓下屬聽得懂,還能做更好的39個高效帶人話術》 (原標題:愛拖延的下屬說得頭頭是道) (相關報導: 拖延心理學》常遲到、事情總是最後一刻才完成…心理師揭形成拖延症5大關鍵原因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趙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