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現場/新新聞直擊六四》「北京兵變」將是「武漢兵變」的翻版?

解放軍要出發前,一位軍官對著部隊訓話。(資料照,美聯社)

這次北京大屠殺會不會引發全面性內戰的危機,已經是全球關注的焦點,與二十二年前的「武漢兵變」相比較,軍方對兩次學運的態度是迥然不同的,而鄧小平在兩次事件中均佔有關鍵地位。

●完整的30年前六四現場報導,請見 歷史現場/直擊六四》看見歷史的傷口 專題!

自中共二十七軍強行開進北京城,血洗天安門後,北京軍區戰雲密布,各方大軍集結在北京城外,同情學運的三十八軍已與二十七軍發生武裝衝突,全面内戰已瀕於爆發的邊缘,幾乎可說是一觸即發。

20190613 upload-新新聞0118期-六四事件、北京大屠殺(5-6)-解放軍正要圍攻國外大使館。(美聯社)
解放軍正要圍攻國外大使館。(資料照,美聯社)

北京屠殺內戰危機

事實上,自一九四九年中共建國以來,這次北京大屠殺已是第二次全面内戰的危機,上一次是在二十二年以前,那時候正是「文革」最混亂的時期,結果爆發了「武漢兵變」,當時全中國大陸出現全面内戰的局面,那麼目前北京軍區是否可能重蹈當年武漢軍區的覆轍呢?

一九六六年「文革」戰火爆發後,毛澤東挑起的紅衛兵運動,即以一發不可收拾之勢席捲全中國大陸,毛根本無法控制整個運動的演變與發展,結果導致軍隊捲入「文革」的紛爭中。

當初,紅衛兵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地方黨政機構不論是當權派或者是造反派,均利用紅衛兵作為打擊政敵的工具,而當地駐軍不論是支持哪一派,勢必激起另一派的不滿,而造成紅衛兵衝擊軍隊的事件。所以,毛澤東在一九六七年一月間下令林彪通令全軍介入「文革」,「支持左派」,這就是共軍執行「三支兩軍」任務的背景。

毛澤東(中)和周恩來(左)及林彪(右)(AP)
毛澤東(中)和周恩來(左)及林彪(右)。(資料照,美聯社)

支左之前鬥爭激化

在毛澤東下令軍隊「支左」前,軍内的派系鬥爭也已開始激化。早在一月間的一次軍委擴大會議上,幾位老帥即針對林彪在軍中搞「大民主」的手法,而與林彪發生針鋒相對的衝突。接著在二月十三日及十六日這兩天,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召開的政治局碰頭會上,整個衝突趨於白熱化。

當時在周恩來主持的會議上,譚震林聯合了四位老帥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再加上李先念、李富春、余秋里等人,大罵「文革」,而與「中央文革小組」的陳伯達、康生、謝富治、張春橋等人發生了尖銳的鬥爭。其中爭執的問題之一就是軍隊問題,在會上,葉劍英質問張春橋:「能不要軍隊嗎?」而徐向前更是怒責說:「軍隊是無產階級專政的支柱。這樣把軍隊亂下去,還要不要支柱呢?……我們搞了一輩子軍隊,人民的軍隊難道就叫你們幾個毁掉嗎?」

可是,毛澤東獲悉這批老帥大鬧懷仁堂後勃然大怒,在二月十九日晚,嚴厲批判了這批老幹部。當時,毛澤東揚言說:「誰反對中央文革,我就反對誰。你們可以叫王明來,叫張國燾來,我和林彪帶著葉群到南方去,把江青給你們留下,把中央文革的同志給你們留下,江青你們可以殺頭,康生你們可以充軍,都可以。」這就是所謂的「二月逆流」事件。

文化大革命(文革)禍首之一的江青後來受審(美聯社)
文化大革命禍首之一的江青後來受審。(資料照,美聯社)

軍區立場左右為難

事後,這批老幹部曾遭「中央文革小組」多次的批鬥,結果譚震林遭到整肅,被打成「黑幹將」,其餘的老幹部則在周恩來力保下渡過政治難關。此後,政治局停止活動,「中央文革小組」不只取代了政治局,而且也取代了中央書記處。 (相關報導: 歷史現場/新新聞直擊六四》歷史浩劫目擊證言之一:北京大屠殺 更多文章

問題是,從「支左」命令下達以來,地方軍區的立場也左右為難,到底哪一派是「左派」呢?用什麼標準來衡量「革命造反派」呢?尤其是當時中共高層派系鬥爭正日趨激烈化,地方軍區若貿然支持哪一派或鎮壓哪一派均可能肇致嚴重的後遺症,輕者丢官失職,重者被打成反革命分子。舉例來說,當時青海省軍區副司令趙永夫武裝鎮壓當地所謂的「革命群眾」而遭整肅,被打成「一個混進黨内軍内的反革命分子」。「趙永夫事件」對地方將領而言,無疑是一個活生生的經驗與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