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歐洲小國為台灣捋中國虎鬚,我們的「立陶宛時刻」到來了嗎?

立陶宛外交部長蘭茲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AP)

「現在,某種意義的『冰島時刻』似乎降臨了,立陶宛將邁出勇敢、意義重大的一步,協助台灣獲得國際社會承認。過去台灣支持立陶宛的自由,這場勝利將不僅是台灣的勝利,也會是整個自由民主世界的勝利。」

──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阿頓梅納斯(Mantas Adomėnas)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Lithuania)成為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中第一個正式宣布獨立的國家,但是日薄西山的蘇聯政府聲稱此舉非法,而且武力鎮壓,世界各國也逡巡觀望。1991年2月11日,終於有第一個國家承認立陶宛獨立,不是美國,不是英國,不是法國,而是人口不到40萬的北歐小國──冰島。之後其他國家陸續跟進,蘇聯也只能接受,同年9月立陶宛進入聯合國。這就是讓許多立陶宛人感念的「冰島時刻」(Iceland moment)。

1991年1月13日,蘇聯軍方血腥鎮壓立陶宛獨立運動(Wikipedia / GFDL)
1991年1月13日,蘇聯軍方血腥鎮壓立陶宛獨立運動(Wikipedia / GFDL)

30年後的今天,立陶宛早已是歐盟(EU)、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申根協議(Schengen Agreement)、歐元區(euro area)……的成員國,而且似乎扮演起火炬傳承者,要為8000多公里外的另一個小國──台灣──帶來「立陶宛時刻」。

2019年,立陶宛、中國、台灣三邊關係轉捩點

其實在2019年之前,立陶宛社會並不特別關注台灣的存在(台灣社會亦如是),台灣在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最重要的外交據點不在立陶宛,而在拉脫維亞。2019年台灣與立陶宛雙邊貿易僅1.6億美元(2020年1.4億美元),佔台灣進出口總額僅0.026%。

但是隨著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升溫,兩大強權競爭、對抗態勢高張,向來親美的立陶宛也開始對中國提高警覺。2019年2月,立陶宛國家安全部發布《2019年國家安全威脅評估報告》(National Threat Assessment 2019),高度關注中國經濟與政治野心、情報與國安單位活動帶來的威脅。2019年7月,諾賽達(Gitanas Nausėda)總統明白表示反對中國投資克來佩達(Klaipėda)港口建設,認為中國投資「可能會威脅立陶宛國家安全」。

立陶宛,克來佩達港(Port of Klaipėda)(Lettered@Wikipedia CC BY-SA 4.0)
立陶宛,克來佩達港(Port of Klaipėda)(Lettered@Wikipedia CC BY-SA 4.0)

中國「戰狼」張牙舞爪的效果適得其反

2019年夏天,香港「反送中運動(反修例運動)」全面爆發,特區政府在北京授意與支持之下全力鎮壓,也撼動了立陶宛社會,聲援行動出現,中國駐立陶宛大使館雖然策動鬧場式的反制,但「戰狼」張牙舞爪的效果適得其反,讓立陶宛政界與社會對北京當局的反感日甚一日。2019年8月23日,試圖喚起全球關注香港的「香港之路」(Hong Kong Way)行動登場,正是效法30年前波羅的海三國為爭取獨立而發起的「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行動。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離開「帝國的墳場」阿富汗,拜登帶領美國告別「無止境的戰爭」 更多文章

1989年,立陶宛,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和平示威抗議行動(Rimantas Lazdynas@Wikipedia CC BY-SA 3.0)
1989年,立陶宛,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和平示威抗議行動(Rimantas Lazdynas@Wikipedia CC BY-SA 3.0)

半年後,中國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貽害全球,歐洲多國遭到重創,立陶宛也未能倖免。2020年4月,台灣向立陶宛捐贈10萬片醫療等級口罩,由台灣駐拉脫維亞代表金星親自送交,禮真情重,讓立陶宛社會頗為感動。此外,台灣對抗疫情的亮眼表現,也突顯中國主導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世界衛生大會(WHA)排斥台灣的荒謬性,也讓立陶宛政界「協助台灣獲得國際社會承認」的聲浪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