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明和春嬌在社團裡剛認識,吃飯時他們坐在餐桌斜對角禮貌交談;興趣相投聊得來,他們吃飯時改面對面坐;後來他們想了解更多對方的事,吃飯時乾脆坐在同一邊談天,身體也靠得很近。他們的舉動令人曖昧,志明的朋友開玩笑向他說「恭喜脫單!有需要兄弟就來幫忙」。春嬌的朋友則七嘴八舌,有人覺得很好,有人覺得小心一點,也有人說那個誰誰誰也曾跟志明曖昧過結果又是怎樣…小團體裡一人戀愛眾人評價。志明和春嬌一度被傳言所惑,吃飯時又坐回斜對角保持距離。後來志明的父母離婚,是春嬌陪他走過低潮期,他也才知道春嬌從小便是單親家庭,他們交換秘密、患難見真情,從此關係更加穩固了。
要知道人際界線怎麼定,先認識「自我感」
人際界線是相處舒服的距離,界線怎麼定與自我感有關,篩選了哪些人可以親近,哪些人則疏遠。「自我感」與「自我概念」很類似,自我感以感性為主,自我感穩定的人能肯定自己的感覺、身體的感受,並依此感受去界定界線,如「我感到不舒服,請你離遠一點」。自我感越穩定,越清楚人我界線與自我保護,也有一套彈性的選擇與應付方式,自我感越弱的人,只能靠外部明文規矩保護。人際界線在設定時有三種屬性:
1. 客觀界線:以價值觀區分我們是否談得來,如不談錢、不吃辣,政治傾向。
2. 身體界線:我的身體就是我,不能隨意碰觸,越親近的人才能比肩相鄰。
3. 心理(情感)界線:有自信、懂得照顧自己,不被不重要的人影響情緒。能讓信任的人走進內心。
人際界線的比喻像是中央有個核心,小圈圈一層一層往外畫出界線,構成同心圓,這是多數人認為的界線思維(如圖)。 不過還有另一種不同形式的自我,心理學家卡羅爾‧吉利根教授(Gilligan)於一九八二年提出女性的自我概念並非同心圓,是「關係中的自我」(如圖),「我」並非在圖的中心,而是必須在一大圈關係裡被群體簇擁拱出。
這是因為女性被社會期待成為照顧者,所以她得先滿足關係裡的每一個人(在大圈圈內那些各自獨立的小圈圈),在乎他人的反應,等到大家都滿意後,她的感受被眾人肯定,累積後才生出自我認同,然後才有她是誰的核心與人際界線。 女性的自我初期是模糊的,人際界線自然也模糊,跟男性自我以核心為發展點的順序不一樣,界線怎麼設定也有差別。發展不同不是天生差異,是源自社會期待不同,成人後需要作調整和學習。
人際界線跟交情深淺有關
人際界線並不是固定的,會隨身份、關係與交情深淺有所變化:
①關係之初:新朋友
初交新友,關係是蜜月期也是試探期,急著想知道對方的一切,急著想跟對方一起,急著想讓對方懂自己的心情。交淺言深,迅速親密,這時彼此的界線還不清楚該怎麼定位,容忍度較大,有的人會先告知自己的地雷是什麼,避免誤觸而衝突。
②小圈圈:團體友誼 (相關報導: 為何曾經的莫逆之交,說不聯絡就不聯絡了?她看盡世間冷暖,道出面對友情最正確心態 | 更多文章 )
團體是友情的集合體,由於人數眾多,界線的分野較為複雜。男生團體通常為公平正義原則、清楚易懂,每個人都差不多、沒有特例。女生團體人際顧慮多,如「我該跟誰比較好、又會影響誰」,會計算關係與他人觀感。團體友誼是女生從中尋找歸屬與認同(有時還有背叛),確認「自我感」,認識自己的必經途徑。 「小圈圈,是每個女孩在團體生活中都必須經歷的一大課題,說的嚴重點,那根本就是一場用友誼作為勝負關鍵的殘忍生存遊戲。透過這種方式,女孩可以建立起影響力、尊嚴,但也可能得面對種種背叛、謊言。也就是說,透過這些磨難,女生會慢慢認識自己,卻也可能從此迷失或否定自己。」(摘自「公視畢業生系列—— 自然捲」編導傅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