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災難逐步威脅人類生活, COP26歷經2周馬拉松談判,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台灣雖然還無法加入聯合國,不過面對世界淨零趨勢豈能缺席,政府到底啟動了哪些事?還有什麼要努力的?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屆締約方大會(COP26)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全球約197個國家歷經為期2周的激烈談判,儘管會議主席、英國商業、能源和工業戰略部長夏瑪(Alok Sharma)在議程結束時刻強忍淚水,但仍然達成歷史上首個減煤協議,各國同意逐步減少煤炭,以挽救全球氣候危機。
跟上全球淨零風潮,台灣逐步規畫相關政策
「這一次很大的重點是,自2005年《京都議定書》架構下,僅有工業國家由上而下分配減量額度,接著2015年簽訂《巴黎氣候協議》後,規則一直沒有訂定出來,直到今年工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共同完成協定,等於是一個全新的全球氣候治理架構、新的遊戲規則,非常重要!」已經參加過10多次氣候峰會的行政院能源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如此評論這次氣候峰會的成果。
而台灣為了跟上全球淨零風潮,也逐步規畫相關政策。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時,總統蔡英文明確宣示「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她指出「台灣正積極部署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除了穩定推動中的能源轉型,包括製造、運輸、住宅、農業等部門,也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這讓一直為減碳努力的環保團體心情為之振奮,算是台灣願意回應全球氣候變遷的第一步。

接著行政院著手端出法規,環保署10月預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將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提升層級強化氣候治理、增訂氣候變遷調適專章、強化排放管制及誘因機制促進減量,不過外界最關注的「增收碳費」則留待子法規定。
缺乏跨部會整合,碳定價制度無法上路
然而,蔡英文4月宣示至今已將近7個月,碳定價費率仍出不來,2050淨零目標顯得遙不可及。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團隊的專案主任鄭楚忻觀察,碳定價主要是環保署在收,但實際被徵收對象卻是經濟部負責,價格制定牽涉能源價格與能源局相關,台灣一直缺乏跨部會整合,導致碳定價制度一直無法上路。
根據2021年4月世界銀行(World Bank Group)的最新統計顯示,全球目前有64項碳定價機制,另外大多數國家也採用「碳稅」與「碳排放交易系統」雙軌機制,以加速減碳進行,而台灣目前的進度呢?
「排碳的業者也必須有時間因應,投資排碳設備,光是製程也要3到5年的時間,甚至有些廠商還要做環評。」林子倫對於台灣現況如此說明。 (相關報導: COP26角色2》三無的「氣候變遷因應法」 台灣將失去冬天 | 更多文章 )
關於台灣制度如何實施?林子倫說,國際上已有許多國家引入碳定價制度,採用碳費、碳稅或碳交易市場的國家都有。台灣過去一直有「能源稅」的討論,如果徵收的是「稅」,財源會歸國庫,若是「費」,則由環保署成立基金,專款用在抵抗氣候變遷上,而〈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預計明年年初送至立法院,子法於2023年實施,一定趕得上2023年歐盟實行的碳關稅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