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譯者手記

2022年9月15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基輔演講。(AP)

身為「有求於人」的被侵略國,他成功畫出位於柔軟與諂媚、悲壯與悲慘、徵求與乞討之間的那條界線,替陌生聽眾塑造出有血有肉的烏克蘭民族。

編者按:烏俄戰爭持續逾半年後,烏克蘭軍隊於9月10日從俄羅斯手中收復了哈爾科夫州的戰略市鎮伊久姆(Izium),雙方戰線已逼近俄軍佔領的頓巴斯地區(Donbas)邊界。儘管烏克蘭軍隊取得重大進展,戰情仍然膠著,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也不間斷地親臨前線,持續發表演說激勵國民、向外求援。在這個時刻,譯者王穎芝為走走讀者分析演員出身的澤倫斯基,如何化語言為外交利器,於戰時發揮「軟實力」。

「我們兩國的首都距離8190公里之遙,但是,我們對於生存的渴望有多遠?對於和平的希冀有多遠?在2月24日,我沒有看見任何差距。」

──p.161〈距離其實並不存在:於日本國會演說〉

盛夏來臨前夕,趁著確診隔離的一點空閒,我追完了烏克蘭影集《人民公僕》(Слуга народу)。從那時開始,我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冒出很多佩服。

我不是折服於媒體上的戰時英雄形象,而是發現有人能將政治理念化為直白到有點稚氣的影像故事,直面困境但不流於犬儒(cynical)或天真(naive)。身為一位傳播工作者及歷史愛好者,無法不被如此練達的內容所吸引。

因此,當我在8月初接到澤倫斯基演講集的緊急譯案,即便職務繁忙還是一口答應承攬。任務完成後更確定想法:無論喜不喜歡他的性格與觀點,澤倫斯基無疑都是傑出的演說家與政治家,他擁有的領導力(leadership)會令很多總統或總裁稱羨。

我負責的5篇講稿中,正巧涵蓋了與烏克蘭關係從近到遠的幾個對象:近乎毫無瓜葛的日本、民族連結頗深的以色列,以及多年來糾纏不清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簡稱「北約」),足以展現上述的拿捏有度。

我稍微歸納澤倫斯基的幾處強項,相信不光是國際關係研究者,對演說、談判、寫作和團隊領導力等有興趣的人,都能有所收穫。

一、簡單簡潔,節奏鮮明

聽演講時最怕聽到冗長句子,文法100%正確的文句變成聲音後只有催眠功能。

澤倫斯基演講稿的英文版完全採用最簡單的句式和用語,任何稍諳英語的人都能馬上理解;此外,他的講稿緊緊掌握核心宗旨,每一段皆有高潮與訴求;為了加深印象,偶爾也出現不合文法的重複語句,卻有效調節接收者的情緒節奏。 (相關報導: 「烏克蘭早已成為戰爭的發源地」:明鏡週刊對話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更多文章

二、共情技能點滿

「我們的人民如今流散至全世界,他們正在尋求安全,他們尋找保持和平之道,一如你們曾經的追尋。」

──p.150〈你們將帶著這個答案活下去:於以色列國會演說〉

無論對象是誰,澤倫斯基(與幕僚團隊?)都能快速找到「心中最軟的一塊」並連結到烏克蘭現況。面對以色列,他大打歷史牌,巧妙以納粹暴行連結至俄軍侵略,喚醒兩國交織的情誼。

「俄羅斯還封鎖了我們的海域,原本的貿易航線。讓世界上其他與潛在的侵略者觀摩,如何封鎖航運來對自由的國度施壓。」

──p.163〈距離其實並不存在:於日本國會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