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以三國為時代背景的小說或是影視作品時,時常看到許多人物會用「人名加地名」來自稱,像是常山趙子龍、燕人張飛、九原呂奉先、汝南袁術等等,為什麼他們要這樣自稱呢?難道他們跟PTT的三重劉德華、新莊金城武一樣,只是想取個酷炫的ID嗎?其實這跟東漢「門閥世族」的社會體制有非常大的關係…
「古來沖陣扶危主,唯有常山趙子龍」其實他本人應該不會這樣自稱啦!
在東漢時代,報上自己的出身地及姓氏會這麼重要,其實跟當時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關係。
在漢朝想當官,要嘛是靠爸(高官可以指定自己兒子當官),要嘛是你在鄉里間名聲很好,透過由地方官推薦你當公務員,或是要很會讀書、精通經學,再不然就是要有特殊才能,像是法律、兵法、會算命等等。
在這些當官途徑中,經學多半是家傳的,久而久之形成經學望族,而靠爸族及一些鄉里土豪,也會漸漸形成當地的地方派系,甚至三者彼此交流融合,成為雄踞一方的門閥。像是以《易經》起家的汝南袁氏,就成了四世三公,代代位極人臣的大家族,漢末還出了袁術及袁紹兩隻大軍閥。
至於趙雲…其實他的出身不是什麼望族,即使他自稱「常山趙子龍」應該也沒人在乎。所以這個自稱方式其實是後來的戲曲、小說塞進他嘴裡的,歷史上的趙雲應該是不會有這樣的自稱。不過對於汝南的袁術、弘農的楊修、潁川的陳群等人來說,背景在當時確實是尊爵不凡。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求婚失敗引爆的血腥屠殺
世家大族的發展,從東漢一路發展到魏晉南北朝達到鼎盛,尤其是在曹魏的陳群制定九品官人法後,更是將這樣的風氣制度化。只要想當官,就一定要考察身家背景、道德風評等等,將人才分成九等,如果你後臺不夠硬,那就洗洗睡吧!
這樣的氛圍進入南北朝更加風行,北方胡人政權需要原本的鮮卑貴族和漢人世族的支持,隨著晉朝宗室度過長江的大家族與江東當地的派系也持續掌握權力核心,造成這些世族長期把持所有重要職位,卻整天不做事在那邊喝茶、清談講屁話。
這樣的現象,當然會引起底層社會的不滿,引發過孫恩、盧循等民變。但真正讓南方世族遭到毀滅性打擊的,其實是因為一場失敗的求婚。
北方的叛將侯景向南朝梁武帝投降後,馬上就被封為大將軍,這時他向南方最強盛的2個家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求親,但梁武帝卻拒絕了,因為他認為這2家族門第太高、侯景高攀不起「其他的家族你可以考慮,就這兩家不行」。
侯景對此懷恨在心,當他後來再度舉兵造反時,報復性地殺盡了南方豪門士族,尤其是王、謝兩家幾乎慘遭滅門,江東望族從此衰落不振,退出歷史舞台。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萬年國考生的逆襲復仇
南方世族消亡了,那北方呢?北方的世族從魏晉一路到隋唐,漸漸形成了以注重儒家經學的「山東士族」及胡漢混血、提倡文武全才的「關隴集團」。雖然在隋唐時代已經廢除了九品官人法,但這兩大集團仍是對政局有非常大的影響力,當時的讀書人只要是出自士族,都會把出身郡望掛在嘴邊炫耀。 (相關報導: 「如果郭嘉還在,赤壁就不會輸到脫褲…」他是曹操最信任謀士,鐵口直斷5大神預言全都命中 | 更多文章 )
而這兩大集團中的山東士族,對於自身門當戶對及血統純正,根本就已經到了跩上天的地步了,他們對於門第的要求,連唐朝的皇室都看不上眼,寧願將女兒嫁給一個出身望族的九品小官,也不想當皇親國戚。李唐皇室對他們來說學識低落又胡人混血,根本是不識字兼沒衛生,完全是拒絕往來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