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兵敗自刎!劉邦讓項氏遺族全改姓「3大暗黑心機曝光」,揭開歷史上西楚霸王的英雄悲歌

(圖/取自電影《鴻門宴》)

西楚霸王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以力能扛鼎「力拔山兮氣蓋世」、武勇無雙著稱。楚漢相爭期間,項羽原本戰無不勝,但終究在「垓下之圍」中被漢王劉邦擊潰,走向悲壯的「四面楚歌」結局,而項羽在烏江自刎後,楚地迅速崩解,漢王劉邦卻選擇封賞項氏一族,並命其改姓「劉」,這就是為何?其實這並非寬容之舉,背後有著深不可測的心機。

項羽兵敗自刎,劉邦讓項氏族人改姓「暗黑心機曝光」

西楚霸王項羽是中國歷史上這名的「悲劇英雄」人物,他的形象既具英勇豪情,也蘊含命運無常的哀愁,司馬遷甚至在撰寫《史記》時,特別將項羽編入《本紀》,這在當時是極罕見的破格處理,因為《史記》的體例是「本紀」記帝王,然而項羽雖非帝王正統,卻以「西楚霸王」之稱列入本紀,體現司馬遷對其極高評價。

垓下之圍,楚漢決戰的終章

楚漢相爭期間,項羽原本戰無不勝,但終究在「垓下之圍」中被漢王劉邦擊潰,走向悲壯的結局。劉邦為擊敗項羽,廣納奇才,例如韓信領兵、彭越斷糧、英布奔襲,張良出謀、陳平離間、蕭何穩後勤,最終完成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局,層層包圍項羽。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垓下之戰前夜,漢軍軍中楚歌四起,項羽驚呼,「漢皆已得楚乎?何楚人之多也!」

楚軍士氣潰散,項羽意識到大勢已去,與愛妾虞姬訣別,「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自刎,項羽深陷孤軍無援的境地,留下「霸王別姬」的千古悲歌。

陰陵問路,8000江東勇士僅餘28人

敗走中的項羽,來到陰陵時迷失方向,向一農夫問路,農夫卻指錯方向:「往左走」。項羽帶領百餘江東子弟策馬疾馳,卻深陷大澤,遭漢軍追上。激戰後,原本8000江東勇士僅餘28人。這場迷途,讓項羽意識到人心已變、楚地民心不再。

烏江不渡,無顏見江東父老

項羽突圍至烏江,面對江東父老歸途,亭長備船相迎,希望他返回江東重振旗鼓,他卻拒絕渡江說,「當年八千江東子弟隨我渡江,如今無一人生還,我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

烏江自刎,漢軍為搶其屍爭奪封賞

最終項羽他將愛馬烏騅贈與亭長,囑其善待,項羽率餘部向數千漢軍發起反擊。他一人殺數百敵,身負十餘創,依然力戰不退。當他看到昔日故人呂馬童時,語帶感懷地說,「今日就把項羽的人頭送你做賞。」說罷自刎於烏江之畔

死後,漢軍為搶其屍體爭奪封賞,竟自相踐踏死者數十人。楚地迅速崩解。

劉邦抱項羽屍痛哭

項羽死訊傳出,楚地皆降,唯魯地仍死守不下。他們堅信未見屍首就不降漢,直到項羽頭顱現身方才開城。項羽最終未能葬回江東,而是長眠穀城。據《史記》記載,劉邦親臨項羽葬禮,抱屍痛哭。這哭聲或為袍澤之情,或為宿敵之敬,抑或是勝者的百感交集。

劉邦逼項氏族人改姓,政治3陰謀曝光

1、將項氏族人改姓「劉」

後世人原以為劉邦會誅項氏滿門,以絕後患,卻出人意料地選擇封賞項氏族人,並命其改姓為「劉」。

這並非寬仁之舉,而是劉邦高明的政治佈局。他透過「賜姓」吸納舊楚貴族。

2、朝廷上下不得稱「項羽」

「避諱」項羽名號淡化英雄記憶邦下令,所有人不得再稱「項羽」,只能直呼其名「項籍」。在古代,直呼其名乃大不敬,尤其對已故君王。於項氏者無法從命,自動退出仕途。此策不動聲色卻一針見血,徹底排除項氏死忠於體制之外,堪稱高明的心理戰。

3、劉邦將項氏融入劉姓體系

將項氏融入劉姓體系,使楚地豪族全數歸入漢室血脈。,項氏後人分而治之,不動干戈便削弱楚地反抗力量。

項羽亡而楚心滅:漢室再無敵手

漢初安定後,這套策略的深遠效果持續發酵,劉邦將項羽一族徹底瓦解,直到48年後的「七國之亂」,楚地雖動亂,卻早已無項氏遺緒成勢,劉邦以謀略勝力勇,鞏固了漢朝的根基。

責任編輯/陳得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