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強逆轉之戰!3萬蜀軍大敗10萬魏兵,蜀漢扭轉命運因此續命20年

權謀失算、命懸一線,興勢山之戰,是三國史上最離奇的逆轉。(示意圖/I取自MDB)

在三國後期的一場以少勝多戰役中,一位被歷史低估的將領「王平」,憑著3萬兵力,在蜀魏交界的興勢山打退了曹魏權臣曹爽率領的十萬大軍,不僅守住蜀漢命脈,更間接牽動了三國政治格局的劇變,更意外為蜀漢贏得了20年的生存時間。

以少勝多!3萬蜀軍大敗10萬魏兵

據《搜狐網》報導,在蜀漢歷史上,興勢之戰是一場扭轉命運的關鍵戰役,故事要從蜀漢丞相蒋琬說起。建興12年,蒋琬為了調整國內兵力配置,打算撤回漢中主力,只留下王平駐守。

王平極力反對,認為漢中失守將形同國門洞開,後果不堪設想,最後獲准以3萬兵力固守要地。曹魏得知漢中兵力空虛的消息後,魏國權臣曹爽看準機會,為了建立軍事威望,決定發動對蜀漢的進攻。儘管朝中多數官員反對,曹爽仍於正始五年(244年)三月,揮軍10萬進攻,放話要一戰定天下、攻下成都,還向朝廷請命大舉伐蜀,信心滿滿。

面對壓倒性的兵力差距,王平卻選擇「聲東擊西」,他命士兵四處插旗、採伐樹木、營造大軍駐紮等假象,晚上時還燃起千堆篝火,形成「圍魏救趙」之勢,讓魏軍誤以為蜀軍援兵源源不斷,同時,王平親自率軍防守可能被魏軍側擊的黃金谷,確保防線穩固。

更派出「無當飛軍」深入敵營擾亂,分散成數十個小隊,每晚對魏軍營地進行騷擾,使曹爽軍心動搖,「曹魏雖強,但儻駱道險峻難行,必定疲憊不堪。我們只需堅守,靜待時機」。

果然,當曹爽率軍日夜兼程穿過秦嶺的儻駱道時,因補給不足,士兵飢渴交加,軍心動搖。一位魏軍士兵在日記中記載,「道路崎嶇,糧草難濟,人困馬乏,死傷無數,尚未見敵,軍中已有怨聲載道」。

王平的心理戰術與曹爽的致命判斷失誤

曹爽作為一個缺乏實戰經驗的政治人物,面對這種情況完全判斷失準。他派出斥候偵察,卻因山路崎嶇,密林遮蔽,無法獲得準確情報。

此時,蜀漢的情報系統發揮了關鍵作用。費禕在成都得知魏軍困於興勢山的消息後,立即率軍增援。他派出信使穿越小路,向王平傳達,「主力三日可到,請將軍堅守,共破魏軍!」

就在曹爽猶豫不決之際,司馬懿冷眼旁觀、傳來一句「進不能戰,退無退路」的諷刺書信,讓曹爽徹底動搖,曹爽的心腹夏侯霸急匆匆進帳喊,「將軍,三面都有蜀軍出現,恐怕我們已入包圍之勢」。

隨著戰事進展,蜀漢大將軍費禕率援軍抵達,進一步鞏固防禦。魏軍在興勢山遭遇激烈抵抗,補給線又被切斷,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參軍楊偉建議曹爽撤軍,但遭到拒絕。最終,在太傅司馬懿的勸說下,夏侯玄說服曹爽撤退。然而,蜀軍在三嶺設伏,對撤退中的魏軍造成重大損失,僅有部分部隊倉皇逃回關中。

最終,王平見機派出輕騎追擊,10萬大軍撤退反遭王平追擊,潰不成軍。

這場原本志在必得的大戰,不僅讓曹爽顏面盡失,回朝後遭群臣譏諷、權勢一落千丈,更成為司馬懿策動高平陵政變的導火線。隔年,曹爽被清算,全族伏誅,魏國大權自此落入司馬家族之手,三國歷史正式邁向晉統一的前奏。

有大臣直言,「十萬大軍,竟不敵蜀軍三萬,此乃指揮無方,決策失誤!」,甚至有人暗中傳言,「曹爽此去,本為立功自重,如今卻成為國家之恥,何以服眾?」

興勢山之戰如何為蜀漢延續20年國運

而蜀漢這邊,王平深諳用兵之道,他充分發揮了心理戰的威力。王平凱旋而歸,百姓夾道歡迎,劉禪親自設宴嘉勉,費禕更建言穩固內政、靜待時機。這場「打假球」卻打出真勝利的戰役,不但保住了蜀漢的國門,也延長了蜀漢20年的命運,興勢山之戰更改變了魏蜀吳三國的戰略格局。

這場勝利極大提振了蜀漢軍民士氣,興勢山之戰揭露出曹魏內部的矛盾,為蜀漢創造了戰略機會。王平凱旋成都時,百姓夾道歡迎,稱其為「當世諸葛」。劉禪亦親自設宴慶功,賜王平黃金百兩,錦袍一件。王平在宴會上感慨道,「非臣之功,實乃將士用命,天佑漢室」。

此戰的失敗為五年後的高平陵之變埋下伏筆,最終導致司馬懿掌握曹魏政權,為西晉的建立鋪平道路。對蜀漢而言,興勢之戰的勝利不僅鞏固了漢中防線,也延長了政權的存續時間,成為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之一。

責任編輯/陳得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