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真的是因為「大意失荊州」嗎?歷史專家還原背後真相,原來我們都誤會他了

人們常將關羽敗亡歸咎於「大意」,但近年考古發現的一批竹簡,揭示了更深層的原因。(示意圖/Sina Weibo)

被後世封為「武聖」的關羽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武將,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要將領之一,與劉備、張飛結義為異姓兄弟,並稱「桃園三結義」,不過,人們常將關羽「失荊州」,敗亡原因歸咎於在於戰略孤立與輕敵驕傲「大意」,但近年考古發現的一批竹簡,揭示了荊州失守的主因,可能是民心盡失。

關羽真的是因為「大意失荊州」嗎?

關羽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武將,在後世有著「武聖」之稱,而「襄樊之戰」成為關羽敗亡的關鍵,當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孫權穩固江東,劉備也攻取了西蜀。荊州成為三方必爭的軍事要地,劉備控制江陵、公安等地,派關羽鎮守。

關羽失守荊州,是三國時期劉備集團勢力轉衰的重要轉捩點,其主因大多人認為是戰略錯誤、外交失策及個人性格三方面。

根據史料紀載,在戰略上,當時關羽北伐襄樊,雖一度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他未能與東吳維持良好同盟關係,反而拒絕聯姻、態度傲慢,激怒孫權。

外交方面,關羽錯估形勢,未能妥善維繫與東吳的聯盟關係,他只專注於與曹操對峙,未察覺東吳在背後的動作。孫權趁機與曹操聯手,命呂蒙從背後偷襲荊州,關羽全軍主力皆在北線,後方空虛,導致腹背受敵,孫權遂與曹操暗中勾結,派呂蒙假裝生病、調離前線,實則暗中部署,策動「白衣渡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取荊州。

再者,關羽性格剛烈自負,不重視情報與後勤安全,更致命的是,關羽對呂蒙的進軍毫無警覺,錯失防守先機,加上地方守將投降,軍心不穩,最終荊州迅速失守,關羽與其子關平退守麥城,陷入孤軍無援之境,最終被俘斬首。此役標誌劉備集團勢力大減,三分天下格局就此定型。

失敗主因在於不得人心、治理不當

百姓對立,不得民心

《搜狐網》報導,根據當時出土文物記載,1996年湖南出土的一束竹簡的問世寫到,關羽曾在荊州大規模徵兵訓練,然這一萬士兵最終竟集體叛逃,顯示其統治下民心渙散。

此外,竹簡亦揭示關羽,對荊州百姓進行階級劃分,造成社會對立,不同等級的百姓之間沒有往來,基層百姓對其政令毫無認同感、增加了內部矛盾,最底層的老百姓對關羽的統治根本不買帳,甚至希望換個別的統治者更好。甚至有百姓直接逃往了東吳,這說明當時的荊州內部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

士兵中途逃亡、投降東吳

根據《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關羽》,關羽在麥城戰敗後,原本擁有數萬兵力的軍隊迅速瓦解,最終僅剩數百人隨行,主要原因是士兵的士氣崩潰與軍心渙散。這一現象並非源於戰鬥中的重大損失,而是由於多重因素導致士兵在撤退途中逃亡。

根據《三國志·吳書·呂蒙傳》,羽在後方的支持遭到破壞,江陵守將麋芳和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選擇投降東吳,使得關羽的後勤補給線被切斷,進一步打擊了軍隊的士氣。

《搜狐網》專家指出,這種內部矛盾導致荊州百姓對東吳軍隊的偷襲毫無抵抗意願,各地郡縣幾乎不戰而降。此發現也顛覆過去「大意失荊州」的單一說法,轉而凸顯了治理失當與失民心的深層原因。

「大意失荊州」牽涉多重因素

關羽荊州失守非戰場一時之敗,而是長期戰略誤判與傲慢性格所致。此役後,劉備勢力喪失荊州屏障,不久便引發夷陵之戰,三國鼎立局勢自此穩固

關羽雖勇冠三軍,更背後來形容「大意失荊州」,從歷史記載來看,關羽失荊州並非單純因為「大意」,而是牽涉到戰略錯判、人心不穩、後勤斷裂、盟友背叛與敵方計謀成功等多重因素,但仍揭示著,其失敗證明單憑武勇無法掌控天下,政治手腕與謀略同樣不可或缺。

責任編輯/陳得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