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用一個海歸派,因為海歸派裡面有間諜!」中國企業老董語出驚人,「海歸」是否淪為時代的犧牲品?

格力電器官網。(翻攝網路)

4月22日,中國格力電器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成功連任董事長的董明珠語出驚人。她穿着黑西裝,坐在台上談到人才標準。她說:「(格力)絕不用一個海歸派,因為海歸派裡面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

留學歸國的人在中國被稱為「海歸」。疫情後這個群體人數急增,根據中國科技部的說法,2021年回國的人超過100萬。

這段只屬內部會議的講話後來被傳到網上,24歲的張妮聽到後感到「非常驚訝」。她剛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畢業回國,成為海歸不到半年,現在在一家外媒工作。

張妮坦白說,「我不在意去不去格力」,讓她詫異的是企業的變化。

中國一直有不少民族品牌,格力是其中一個。它的口號「讓世界愛上中國造」,是張妮(化名)從小就聽的廣告詞。「從回力鞋開始,(企業)之前只是強調民族性,但是現在說不喜歡可能跟國際沾邊的東西,」她想不通——雖然近年地緣政治緊張,但格力不是華為,核心技術沒那麼敏感,為何要防範間諜。

一種聲音認為董明珠是在「自保」。網絡上有人整理,格力在2023年經歷兩宗泄密事件,泄密者均有留學背景。

可官方媒體不這麼看:《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斥董明珠「污名化海歸」;《新京報》也指董「背離常識」,是對海歸的「極大冒犯」。另外也有人認為,董只是「捅破了窗戶紙」——近年國企、體制內不招留學生的消息不脛而走。

董的說法如何解讀,各有看法。但崔大偉(David Zweig)覺得重點在後面一句:「最好就是安全、be safe(小心一點)!像董說的:我們不知道他們(海歸)是不是特務,那不知道,最容易就是不用他。」

崔大偉是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榮休教授,研究中國海歸有30年。他對BBC中文表示,中國近年不斷強調國安,董能說這樣的話,「肯定代表一部分人的觀點」。

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開放留學。40多年過去,從被稱呼為「精英」,到被懷疑是「間諜」,中國對留學生的態度顯然發生了變化。

今年48歲的高鵬,是一名在德國留過學的海歸。他向BBC中文感慨,「可能你往前推十年就不會有這種情況」。在他看來,在地緣政治對立的當下,留學生無奈成為時代的「犧牲品」。

「大家都希望去美國看一看」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根據全球化智庫(CCG)《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23-2024)》數據,留學人員從1978年起為計,累計超過800萬人。

對於歷經文革的中國來說,留學生是一道很重要連接世界的橋。鄧小平曾說,「要成千成萬地派(留學生),不是只派十個八個」——他讓學生走出去,學習西方技術後帶回國。

出國的人一開始以公派為主,直到1985年自費留學的大門真正放開。高鵬說,「如果家庭條件允許,或者是有能力的,大家都希望去美國看一看」。 (相關報導: 美中貿易戰打完了嗎?經濟學人:當然沒有—關稅壁壘依舊太高,而且川普還在當美國總統 更多文章

高鵬現在是國內一家民營汽車電子企業的中高層。他1999年在北京大學無線電系畢業,之後到了德國留學。他形容在90年代,學生出國的氣氛非常濃,「國內的整體經濟跟國外還是有着比較大的差距,大家都有一個對未知世界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