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美中經貿高層會談在瑞士日內瓦結束,雙方達成了「重要共識」,包括建立「常態化」經貿磋商機制,為緊張的貿易關係帶來緩和跡象。根據中國官媒的報導,本次會談的氛圍被形容為「坦誠、深入且具有建設性」,反映出雙方在減少關稅摩擦和恢復貿易往來上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這場會談不僅有望重塑全球供應鏈,更可能改寫國際經濟格局,引發全球市場的高度關注。消息激勵道瓊期指一度飆漲逾千點,台積電ADR及台指期夜盤同步大漲,財經專家狄驤看好台股後市,但給投資人1建議。
根據中國官媒央視新聞旗下新媒體「玉淵譚天」發文解讀,此次長達兩日的密集磋商取得了「重要共識」與「實質性進展」,氛圍被形容為「坦誠的、深入的、具有建設性的」。
對於此次會談罕見的正面描述,文章引述多位中國經貿專家的解讀。常年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的高凌雲指出,在當前中美經貿形勢下:
1.坦誠,意味著雙方都將自身的核心關切問題開誠布公地提出,例如在貿易摩擦中,各自如何看待損失,以及對所謂「對等」關稅的立場。
2.深入,則代表雙方在討論中可能提供了量化數據,使討論不僅停留在原則性或表面分析。
3.建設性,則直接證明會談取得了雙方都相對滿意的具體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經濟室主任羅振興分析,能在如此短時間內取得實質性進展,主要有兩方面因素:
一,本輪美中經貿摩擦中,因美方對華加徵畸高關稅,中方為維護自身利益進行了堅決反制,雙方迅速將關稅推升至「禁止性關稅」水平,對兩國經濟均造成立竿見影的衝擊。例如,據報5月9日上午,美國西海岸港口官員便透露,過去12小時內,沒有任何貨船從中國啟航前往美國西海岸主要港口,這種近乎停擺的狀況在全球化時代極為罕見,突顯了儘速解決問題的迫切性。
二,經歷了上一輪貿易摩擦後,中美雙方都積累了更多經驗,對彼此的訴求也更為了解。
關鍵成果:美中一致同意建立「常態化」經貿磋商機制
報導指出,本次會談的另一項重大成果是,中美雙方一致同意建立經貿磋商機制,由各自的經貿領域牽頭人共同領導。未來,雙方經貿團隊將就中美經貿問題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溝通,具體時間地點將進一步商定。這意味著美中經貿溝通從「一次性」升級為「常態化」。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濟系教授龔炯表示,此次溝通的主要目的,是先將中美貿易恢復起來,在此基礎上,雙方還需就更多問題進行探討,包括拉長合作清單,做大合作蛋糕,推動中美經貿關係取得新的發展,尤其在製造業、新興技術等領域存在廣泛合作空間,但這也取決於美方的態度。
美財長貝森特的角色觀察:華爾街背景與美國資本市場壓力是否為談判關鍵?
文章特別提及美方談判代表之一、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的華爾街背景。分析認為,貝森特從政後仍與資本市場保持密切聯繫,例如在本輪美國關稅政策出台後,他曾多次與華爾街的對沖基金經理溝通。美國市場參與者的意見,對其政策制定和執行具有重要參考。 (相關報導: 美元一變臉,全球皮皮剉!揭秘美國如何引爆匯率危機,「1國家」慘變提款機 | 更多文章 )
文章引述觀點指出,在華爾街看來,中美如何解決關稅問題是全球貿易未來走向的風向標。多家頭部諮詢公司亦警告,中美貿易戰將導致全球供應鏈重心轉移,重塑過程伴隨巨大不確定性與潛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