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一變臉,全球皮皮剉!揭秘美國如何引爆匯率危機,「1國家」慘變提款機

全球金融市場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危機。從金本位制到金匯兌本位制再到美元本位制,每一次改變都讓全世界動盪不安。(資料照/顏麟宇攝)

編按:全球金融市場經常面臨危機,從過去的金本位制到現在的美元本位制,每一次貨幣體系的變化都可能引發巨大的經濟動盪。1970年代,美國將美元推上國際準備貨幣的地位,讓全球貨幣體系從固定匯率轉變為浮動匯率,這也讓金融市場變得更加不穩定。為什麼美元本位制比金本位制更容易引發危機?為什麼新興國家在每次經濟風暴中總是受傷最重?本文將帶你了解美元本位制的起源、過去幾次重大金融危機的教訓,以及美國如何透過換匯協定來穩定全球金融市場。希望能幫助你一次看懂全球經濟的風險與挑戰。

全球金融市場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危機。從金本位制到金匯兌本位制再到美元本位制,每一次改變都讓全世界動盪不安。尤其在美元成為獨一無二的國際準備貨幣、美元本位制上路的1970年代之後,金融危機更常發生。原因在於金匯兌本位制是固定匯率制度,美元本位制是浮動匯率制度,浮動匯率制隱藏著內在不穩定的特性。

與黃金存量掛鉤的貨幣發行是金本位制,與黃金或白銀等貴金屬掛鉤的貨幣發行是金銀複本位制,將美元與黃金掛鉤的貨幣發行是金匯兌本位制,這幾種制度都會限制流動性的供給量。

然而美國在沒有任何限制之下,依照自身需求增加發行美元,大量印刷美鈔或發行國債,藉此改善貿易赤字或彌補財政虧損,這會讓與美元掛鉤的全球金融市場受到影響。只要美國宣布大幅升息或降息,或者發生類似次級房貸風暴的金融事件,都會讓全球經濟陷入一片混亂。相對於擁有歐元、日圓、加拿大幣等準國際準備貨幣的已開發國家,經濟條件薄弱的新興國家更容易陷入國家破產危機。

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如何引發全球經濟動盪?

1970年代美國聯準會主席保羅.沃克在大幅調升基準利率的過程,引發了中南美洲的金融危機。之後全世界重大的金融事件還有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2010年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時,美元兌韓元匯率一度飆升至2,000韓元,許多韓國人到現在還記憶猶新。2008年由美國次級房貸引爆全球金融海嘯,同樣也讓美元兌韓元匯率暴衝。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美元兌韓元年均匯率是929.2韓元,2009年3月6日場中匯率飆升到1,597韓元。

換匯協定如何緩解新興國家危機?

只要發生金融危機,不論是已開發國家或新興國家都無法幸免,尤其是經濟基本面較薄弱的新興國家,會被捲入更大的漩渦。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海嘯時,美國聯準會主席班.柏南克(Ben Bernanke)得到「直升機班」的綽號。當時柏南克曾說,就算動用直升機撒錢,也要設法提振經濟。柏南克的綽號雖然有趣,但是許多國家笑不出來。因為柏南克宣布利用縮減購債(tapering)回收「直升機撒錢」(helicopter money)放出的流動性,讓新興國家的金融市場陷入極大混亂。 (相關報導: 台幣升值為何讓美國緊張?華爾街日報示警:資金恐撤出、美國要付出代價 更多文章

已開發國家若採取量化緊縮政策,新興國家的貨幣價值與股票市場將會暴跌,也就是縮減購債恐慌(taper tantrum)。縮減購債恐慌也稱為緊縮恐慌,彷彿只要美國一打噴嚏,新興國家就會因此得到流感。大家肯定很難想像因為美國經濟基本面變脆弱引發的危機,竟然會讓新興國家的貨幣大幅貶值,由此可見美元作為國際準備貨幣的影響力有多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