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總統文在寅5月19日訪美,並於21日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高峰會。文在寅是繼日本首相菅義偉之後,拜登在白宮接見的第二位外國領導人。韓日皆為美國在亞洲的傳統盟友,是拜登「抗中聯盟」的要角。但美出自利益不一致,故對韓、對日關係親疏有別。本次美韓峰會討論的重點,包括朝鮮半島問題在內的區域安全、新冠疫苗合作、半導體高科技供應鏈,以及《美韓導彈指南》解除限制等問題。文在寅的國內支持度,在疫情爆發後不斷下降。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在今(2021)年4月的地方選舉失利,文在寅又面臨明(2022)年3月總統大選的壓力,故必須完成一次成功的對美外交,而當務之急則是如何確保獲取更多美國生產的疫苗。所以這次隨文在寅訪美的成員,包括三星、SK集團、LG集團等半導體、電池、製藥公司相關企業高層。所謂「半導體換疫苗」,拜登政府希望重塑高科技供應鏈,強化半導體產業;而南韓則需更多新冠疫苗。拜登在高峰會後宣布,美國將提供協助駐韓美軍的韓人55萬劑疫苗,這是拜登承諾在未來6週提供全球8,000萬劑疫苗的第一批。此外,美韓都強調朝鮮半島非化核化和朝鮮半島永久和平的重要;但相較於其他非傳統安全議題,這方面的討論看來只是表面文章。拜登政府4月30日宣布已完成對北韓政策的評估和審查,將在川普的「大交易」和歐巴馬的「戰略忍耐」之間尋找平衡點,但內容至今未明。拜登僅在接待文在寅的白宮國宴廳上說,「我們仔細研究他人曾嘗試的行動以及哪些有效與否,也不會對困難程度抱持任何幻想。過去4任政府都沒能達成目標,代表艱難超乎想像。」美國與北韓就如何達成半島非核化問題,一直存有歧見。文在寅強力主張美朝可透過持續對話縮小歧見,並認為拜登上任後在防衛費用分擔問題,以及對北韓立場,較其前任更為穩定且具可信度。所以文在寅今年4月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即公開敦促拜登政府與北韓展開磋商。然而,拜登並未全盤推翻川普的朝核政策。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KurtCampbell)接受韓媒訪問時指出,美國會在過去與北韓達成的協議基礎上持續努力,包括川普與金正恩在新加坡達成的協議。該協議承諾,美朝將共同努力建立一個和平機制,以結束朝鮮半島長達70年的敵對狀態。《華盛頓郵報》在峰會後報導,拜登曾表示不排斥與金正恩會談的可能性;但他拒絕「複製」川普的作法,即不給金正恩藉會面在國內外進行宣傳的機會。此外,拜登不會讓北韓加入核子俱樂部,因擔心日韓會群起效尤,反而增加核擴散的危險。然而,朝鮮半島和戰的主動權還是握在北韓手中。2019年12月,北韓召開勞動黨第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正面突破戰」的概念,由「積極促談」轉向「抗壓自強」。北韓研判,美朝僵持局面將長期持續下去,故不能坐待形勢好轉,而要「開展以自力更生,全面突破敵人制裁封鎖的正面突破戰。」今年1月召開的勞動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金正恩再度把「正面突破戰」,作為北韓國家長期發展的戰略。而文在寅此行最大的收穫,是解除了1979年《美韓導彈指南》(missileguidelines)對南韓軍事發展形成的枷鎖。當時南韓為取得導彈技術,允諾在美方控制下引進導彈。該協議簽訂至今經過4次修改,文在寅上任後修改了2次:2017年11日將南韓研製導彈射程維持在800公里,並全面取消對導彈彈頭數量的限制;最近一次則是2020年7月,解除運載火箭之固體燃料使用限制。南韓媒體認為,這次峰會宣布廢除《美韓導彈指南》,不但代表南韓完全拿回導彈自主權、強化國防能力,也代表南韓將能製造射程遠達中國大陸的導彈,成為美方牽制中國的一環。另外界關注,峰會後聲明是否觸及臺海議題,並研判文在寅會前曾受到拜登政府的壓力。但文在寅在面對媒體詢問時否認這個說法,他表示「雙方都同意維持臺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考量兩岸的特殊性,韓美雙方將在此議題上更密切合作。」但不難想像,美國對於聲明列進臺海議題,必然發揮重要的影響。眾所周知,自從川普執政時起,南韓就避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南韓拒絕美國提出促韓企停止與陸企「華為」合作的要求,對於加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議題,更是避之唯恐不及。文在寅會見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Pelosi)和其他國會領袖時指出,美中關係的發展對南韓也很重要,南韓將在韓美同盟的基礎上,為維護美中關係穩定作出貢獻。文在寅這番漂亮的外交辭令,目的當然是希望美中兩面討好。但南韓媒體注意到,相較於先前的美日峰會共同聲明,韓美聯合聲明並未直接提及中國。中共對於美日和美韓峰會的態度似乎有所不同。中共官媒評論美韓峰會的文章,在提及聲明中有關臺海和南海的部分時,內容卻是大篇幅指向先前的美日峰會聯合聲明。中共此種「指桑罵槐」的表達方式,顯然是要為中韓關係的發展留下餘地。文在寅此刻正在走中美鋼索,維持「不偏不倚」是知易行難的事。中美關係是影響南韓未來政策取向的重要變數,而根據美國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4月發布的民調顯示,南韓民眾係支持「親美抗中」路線的「保守派」,逾80%南韓民眾將中共視為國家安全威脅。文在寅基於選舉考量,無法忽視國內這股政治氛圍。因此,即使文在寅無意參與抗中聯盟,但在外交政策上,仍有可能更向華府靠攏。而拜登則以事實證明,他有能力較其前任更加穩固美國與日、韓這2個亞洲最重要盟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