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輝達(Nvidia Corp.)面臨更多對華銷售限制,該公司擔心錯失中國日益成長的AI市場。但一位分析師認為,從長遠來看,輝達完全有機會在其他國際市場實現銷售成長。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上周二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無法向中國銷售產品將是「巨大損失」,他預計未來幾年中國AI市場規模將達到500億美元。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我們只能保持靈活應變,」黃仁勳說。先前,該公司專為中國市場設計以符合美國出口管制的H20晶片於4月份被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禁止在中國銷售。他補充說:「無論美國政府的政策是什麼,只要符合我們國家的最佳利益,我們都會支持。」
但研究公司Radio Free Mobile創始人Richard Windsor在上周四的一份報告中表示,黃仁勳對中國的這種心態「不夠長遠」。Windsor說,在晶片技術方面,中國仍將落後美國多年,並補充說,他預計中國不會迎頭趕上並成為其他國家認可的供應商。
因此,Windsor表示,雖然輝達和其他西方晶片製造商將損失在中國的銷售額,但它們將在其他國家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從而彌補損失,不過他也提醒,只是要等待更長時間才能獲得回報。
Windsor說:「黃仁勳一向以遠見卓識聞名,但這一次他過於短視了,因為我認為,美國和西方公司在中國的損失,遲早會在其他地方找回來。」
Windsor說,由於中國在使用西方國家開發的先進製程晶片製造設備方面受到的限制越來越多,中國已被迫投入數以十億計美元發展自己的半導體技術。
Windsor說:「因此,我認為中國已下定決心,絕不會再依賴他國,所以無論輝達是否受到限制,我懷疑中國都打算停止從輝達、超微 (AMD)以及其他所有非中國公司購買(數據中心)晶片。」
Windsor說,中國目前至少有12家生產7奈米晶片的晶片製造廠在建,這些工廠通常稱為晶圓廠。他還說,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和中芯國際(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Corp.)等本土公司正在借鑑台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TSM)和英特爾(Intel Corp., INTC)的晶片圖案技術進行創新。
Windsor表示,雖然中國政府目前以國家安全為名補貼7奈米晶片的生產成本,但這個負擔最終將難以承受,尤其是在「中國經濟疲軟、人口結構惡化、債務高企和房地產市場低迷」的背景下。
Windsor說,儘管中國在缺乏極紫外光刻(EUV)技術的情況下也能製造出7奈米晶片,但仍面臨「製造流程複雜和良率低」的問題。這意味著採用4奈米及更先進製程的中國國產晶片,將比輝達和AMD生產的晶片更貴。
所以從長遠來看,除美國和中國以外的國家在購買晶片時「會更容易做出選擇」,因為中國製造的晶片價格昂貴,而且與中國政府打交道所涉及的現有行政程序使其吸引力進一步下降。
「我認為中國至少需要十年或更長時間才能真正掌握EUV技術,因此我認為這種競爭格局不會在短期內逆轉,甚至可能永遠不會,」Windsor寫道。「因此,西方晶片因工藝更先進、成本更低,將成為所有第三國客戶的首選。」
輝達股價上周三上漲3%。先前,因有報導稱川普政府不打算實施拜登(Biden)政府限制AI晶片全球出口的《AI擴散規則》,該公司股價在尾盤走高。據彭博(Bloomberg)報導,川普正在制定自己的半導體限制措施,不過據稱他尚未就此事做出最終決定。
美國商務部證實正在制定自己的規則後,輝達在X平台上發布聲明表示:「我們歡迎本屆政府在AI政策方面的領導力和新方向。隨著《AI擴散規則》的撤銷,美國將迎來一次世代性機會,引領下一次工業革命,創造高薪的美國就業崗位,建設由美國供應的新基礎設施,並緩解貿易逆差。」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比天賦更重要的是「不犯蠢錯」:大企業CEO從巴菲特身上學到的9堂領導課!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