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警告美國「新台幣狂升不是好事」,滿手美債的台灣壽險業者恐成未爆彈

美元現鈔。(美聯社)

「台灣經濟以出口為主,且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核心地位,因此特別容易受到貿易中斷和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本國貨幣升值將進一步損害出口商的獲利。」

《華爾街日報》

新台幣對美元匯率近日出現顯著波動,短短幾天就升值將近10%。《華爾街日報》5日表示,對於美國投資人來說,台幣的走勢可能並不在他們的投資雷達上,但台幣最近的走勢可能預示美元長期走弱的風險。台灣因出口半導體及其他科技產品,加上相對便宜的貨幣匯率,與美國之間長期保持龐大的貿易順差。這也使得台灣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用以投資美國資產,台灣的壽險公司也成為美國企業的重要資金來源。

《華爾街日報》引用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經濟學家布拉德・塞瑟(Brad Setser)的估算,台灣的壽險業者持有超過7000億美元的外債,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美債。當美元相對台幣貶值,這些投資對台灣持有人的價值將大幅縮水。如果台灣的壽險公司預期美元持續走弱,或對投資美國的信心下降,他們可能就會開始分散投資、減少對美國資產的依賴,這對美國來說將是一大挑戰。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除了台灣可能引爆的風險之外,歐洲銀行是美國房市的主要資金提供者,日本銀行則為美國更高風險的貸款提供資金。這波外資湧入使得美國企業與個人的借貸成本降低,若資金流入減緩或枯竭,將意味著融資成本上升。塞瑟與哥倫比亞法學院的約書亞·楊格(Joshua Younger)都撰文指出,與台灣外債持倉相關的波動率市場交易,可能對美國抵押貸款利率產生衝擊。

《華爾街日報》指出,無論貨幣走勢是否直接與貿易談判相關,都凸顯了川普貿易政策所帶來的非預期後果。無論是川普積極推動美元貶值作為促進出口的手段,或是投資者對美國失去信心後拋售美元,這些變化的成本最終都將由美國的借款人承擔。因此對美國的投資人而言,台幣的動向不僅是一場匯率波動,更是值得關注的全球經濟信號。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AI科技是自由民主的幫手,還是專制政權的幫兇? 更多文章

至於《華爾街日報》為何要提及已經被台灣政府否認的匯率談判?那是因爲有川普版本「廣場協議」之稱的「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早就在國際媒體傳的甚囂塵上。澳洲智庫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指出,「海湖莊園協議」是由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史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提出的構想,他認為透過「關稅與撤銷安全保障」等手段,「迫使其他國家的貨幣升值、提升美國出口競爭力」、「持有美債的外國政府將這些債券轉換為超長期債券」,就能解決美國的經常帳戶和財政赤字問題,無需透過艱難的加稅或削減開支來解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