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戲劇性的事件之一,赤壁之戰中草船借箭的故事,長久以來被視為諸葛亮智慧的象徵。然而,歷史學者指出,這些情節多為《三國演義》中的虛構故事,真正的草船借箭的主角是孫權,而且他是用「木船借箭」。
歷史上「草船借箭」的人不是諸葛亮!
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東吳統帥周瑜因為諸葛亮出色的才華和智慧,故意為難諸葛亮,要求他在短時間內製造10萬支箭,以填補盟軍缺少的弓箭,諸葛亮不慌不忙說,「十萬支箭,三日足矣」。
諸葛亮一眼識破這是一招害人之計,諸葛亮在東吳將領魯肅的幫助下,利用魏武王曹操多疑的個性,諸葛亮率領20艘草船靠近曹營,大霧瀰漫,諸葛亮率船靠近曹操水寨。曹軍見濃霧中敵船逼近,懼有埋伏,不敢出戰,只命弓箭手齊射,萬箭如雨,盡插草船。諸葛亮下令轉舵,兩側均受箭,再退回營中,大獲全功,「操軍聽得鼓聲大震,不見人影,疑有埋伏,不敢出戰。乃命弓弩手兩邊齊發箭矢。須臾,箭如雨下,射在草人身上,如蝟毛一般。」
《三國演義》第46回說到,「孔明令軍士擂鼓吶喊,水手齊搖櫓。須臾,箭如雨下。孔明傳令:船向左轉!左右受箭,如蝟毛一般。頃刻之間,船上草把滿箭,船將下沉。孔明笑曰:足矣!箭均船平,乃還」,意指箭射得已經足夠多,左右兩側受箭相當,連船身都因箭太多而快被壓得平衡,於是諸葛亮命令回航。
「草船借箭」發生在濡須之戰,而非赤壁之戰
不過,歷史學家中國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胡阿祥指出,雖然在史料中有類似的記載,「草船借箭」完全是小說《三國演義》創作出來的故事。「草船借箭」最初發生在213年的濡須之戰,而非赤壁之戰。
首先,故事發生時間點不正確,小說的草船借箭發生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西元208年;而歷史上的「草船借箭」發生在建安十八年,也就是西元213年。
再者,故事發生的主角也不正確,小說的中主角是諸葛亮,而歷史上的主角則是東吳的孫權
據《魏略》,孫權在濡須之戰期間,為了偵察曹軍的動向,某天孫權趁水面有薄霧,駕駛一艘木船闖進曹軍陣地,成功讓曹軍向他射箭,箭矢全插在木船一側,險些失重翻覆,利用風浪使船體傾斜,孫權不慌不忙,再命人調頭平衡船身。
《三國志·吳主傳》裴注引《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迴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但這與《吳歷》所記載不同。
因此「箭均船平,乃還」,此事被視為《三國演義》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但《魏略》記載當日並無大霧,孫權也沒有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那樣在船上扎草人誤導曹操。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孫權的草船借箭事件,移植到諸葛亮身上,將這場戰役轉化為英雄史詩,讓這些歷史碎片變得更加戲劇化。
資料來源:《搜狐網》、《胡阿祥》、《濡須之戰》 (相關報導: 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鑄12金人,為何全都消失了?揭祕課本沒提的3大去處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陳得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