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一提到流放罪犯,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就是「發配寧古塔」,彷彿那是一個充滿苦寒與恐懼的地方。實際上,寧古塔並不是什麼陰森的牢獄,而是今日黑龍江省牡丹江一帶的一個地名。由於地處偏遠、氣候惡劣,被選為清廷流放重罪犯的首選地區。這裡一年只有短短幾個月氣候宜人,其餘時間冰雪肆虐,對於來自中原的犯人而言,無異於放逐至極寒之地。
清朝滅亡後,被流放到寧古塔的罪犯去哪了?
清朝的流放制度不只是刑罰,更是一種政治手段。朝廷將觸犯法律的人遠送至邊疆,既能削弱他們在京畿與中原的影響力,又能補足邊陲人力,加強對邊境的控制。在寧古塔,除了犯人,還聚集了大批披甲人與官兵,他們多為投降的邊疆少數民族,負責防守國境。而犯人中,不乏過去身居高位者,一旦被流放,也要充當奴隸,聽命於披甲人,昔日尊榮盡失。
不少流放者在路途中便因寒冷與缺乏糧食而喪命,能抵達寧古塔者亦難逃苦役命運。女性更是命運多舛,既要勞作,又常遭羞辱,許多人最終選擇自盡或不知所終。儘管如此,也有些犯人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在當地安身立命,與披甲人或其他民族融合,將原本的流放地變為永久居所,帶動地方文化與技術的發展。
隨著清王朝覆滅,這些寧古塔流放者的命運出現三種主要走向。部分幸運的人能返鄉與親人團聚,彌補多年骨肉分離的遺憾;也有人決定落地生根,視此地為第二故鄉;還有一些人則投身軍旅,在民國初年各地軍閥混戰之際,成為兵源之一,從討伐匪患起家,成為一方勢力的掌控者。
資料來源:《網易》 (相關報導: 古代弓箭射不穿盾牌,士兵打仗為何還要拚命射箭?課本沒說的2大暗黑原因曝光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