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日前更新官網上的「國情簡介」內容,將過去「漢人為最大族群,占96.4%」的說法,改為「其餘人口占96.2%」,引發外界熱議。
「漢人→其餘人口」行政院更新人口描述引關注!
根據行政院113年3月29日的版本,台灣已設戶籍人口中,「漢人為最大族群,占96.4%,原住民族占2.5%,移民人口占1.1%」。
但今年(114年)3月24日更新後的內容則改為:「原住民族占2.6%,另外來人口占1.2%,其餘人口占96.2%」,整體表述出現顯著改動。
該變動起初是由臉書粉專「一百五」指出,引發大量網友關注與討論。有網友揶揄:「通常『其他』都是無法歸類最少的那些,很少看到『其他』是這麼多的!」「原來漢人是禁語」、「所以台灣的主要人口為『其他人』嗎?」等語,質疑此舉是否涉及「去中化」意識形態操作。
行政院澄清:回應監察委員建議
對於這項變動,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昨(9)日晚間說明,監察委員鴻義章於111年指出,將台灣族群劃分為「漢民族」、「原住民族」、「新住民」等,容易形成壁壘分明的族群界線,不利於族群融合與平等對待。
因此修改用詞是為回應監察委員建議,並非政治操作,調整用詞以減少「漢番」對立的分類方式。
法定統計限制 難以具體分類
李慧芝進一步說明,根據現行法令,包括《戶籍法》、《原住民族身分法》與《入出國及移民法》等,目前僅原住民身份需依法登記,外來人口則依初次設籍紀錄統計,其他族群並無法定機制可供進一步分類。 (相關報導: 「國定假日多5天」隱形受害者是他們!3產業等著裁員,勞資雙輸局面到來 | 更多文章 )
因此,過去以「漢人」統稱的96%人口,實際上涵蓋多樣背景,分類並不精準,「其餘人口」的說法是對人口結構的客觀描述,與現行統計方式相符,並非刻意模糊或否定任何族群身分,也希望外界勿過度解讀或產生不必要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