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源自日本漫畫家龍樹諒(被部分網友稱為「日本龍婆」)的「災難預言」,聲稱2025年7月5日將有毀滅性大地震及海嘯侵襲日本,並嚴重波及台灣、菲律賓等多個亞洲國家,近期在台灣及香港的社群媒體上引發病毒式傳播與高度恐慌。儘管日本官方及多位地震專家已出面駁斥其缺乏科學依據,但這波「預言性焦慮」已實質衝擊日本觀光業,導致部分航線減班,香港赴日旅客人數亦出現下滑。
「預言」源頭與過往「命中」傳說
此次引發恐慌的預言,主要出自日本漫畫家龍樹諒的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書中提及,她預見2025年7月5日,震央位於日本、台灣及菲律賓海域之間將發生超級大地震,隨之而來的巨大海嘯將重創亞洲多國,其中台灣、印尼及北馬里亞納群島的災情將最為慘重。
龍樹諒之所以引發如此大的關注,與其過往號稱曾準確「預知」阪神大地震、日本311大海嘯乃至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有關,這些「巧合」使其預言在部分民眾心中增添了幾分可信度。
謠言的擴散:社群媒體推波助瀾 觀光業首當其衝
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的追蹤報導,此類「2025年7月大災難」(內容包括隕石墜落、南海海槽大地震、巨大海嘯、火山爆發等)的影片,自2023年起在YouTube等平台開始增加,進入2025年後更是激增。目前僅日文相關影片便至少有1400部,總播放次數超過1億次。
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內容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後迅速向海外擴散,尤以台灣和香港等華語地區最為嚴重。在YouTube上,繁體中文的相關影片至少有220部,總播放次數已突破5200萬次。部分媒體的推波助瀾,以及風水師「連4月都不該去日本」等言論,更加劇了民眾的不安。
這股恐慌情緒已對日本旅遊業造成實質影響。NHK指出,香港一直是日本旅遊的重點市場之一,去年訪日香港旅客人次高達268萬,創下歷史新高。然而,根據日本政府觀光局統計,今年3月訪日的香港旅客人次約20.8萬,雖仍居第五多,但已較去年同期減少9.9%。受需求下滑影響,包括去年11月才開通的德島縣與香港定期航班,已宣布自今年5月起減為每週2班;仙台、福岡、札幌等航線也出現類似減班情況。
一對受訪的香港夫婦便表示,因Facebook、YouTube甚至新聞都在報導日本可能發生大地震,使其對赴日旅遊感到害怕。丈夫更坦言,香港罕有地震,若在旅途中遭遇強震,根本不知如何應對及避難。
專家齊聲駁斥:地震無法預測 應重科學防災
面對這波由漫畫預言引發的恐慌,多位專家及官方機構已出面澄清。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在接受《自由時報》訪問時直言,從地質觀測紀錄來看,類似日本311大地震(規模9.0)或1952年俄羅斯堪察加地震(規模9.0)等級的超級強震,發生前通常會有明顯的前震活動,例如規模6以上地震的頻率會異常增加。
郭鎧紋分析,日本311大地震前一週,全球便出現8起規模6以上地震,其中4起在日本本土,最大達規模7.3。堪察加地震前夕,也密集出現了26起規模6以上地震。他強調,「大地震發生前應是有前兆的」,但目前全球已超過1300天未發生規模8以上強震,規模6、7的地震頻率亦低於正常值,顯示當前全球處於地震「平靜期」,因此他認為所謂「日本7月大地震」的預言,「謠言成分較大」。 (相關報導: 日圓狂跌別只顧著換現金!旅遊達人曝「1超實用撇步」,方便又省錢,日本通才知道 | 更多文章 )
日本氣象廳亦公開表示,以目前的科學知識,完全無法預測地震或火山爆發的具體時間、地點或規模。東京大學研究災害傳播的關谷直也教授則強調,這類災難預言「並無任何科學依據」。他指出,就算7月份真的不幸發生大地震,也不能反過來說是被「預測」到了。真正的防災關鍵,應是在「災難隨時可能發生」的前提下,踏實做好日常的防災準備工作。他並呼籲民眾,在接觸到缺乏科學根據的資訊時,切勿輕信,更不要轉傳或擴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與社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