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近來接連參與了兩場總統級記者會,先是3日與川普(Donald Trump)共同宣布,台積電將加碼美國投資1千億美元(約新台幣3.3兆元),興建3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廠及1座研發中心,創下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單項外國直接投資案。接著6日又與總統賴清德在總統府強調,擴大美國投資,絕對不會影響台積電在台灣本地的投資。
不過,賴清德總統一句「沒有接受到來自美國的壓力」,反而讓外界「台積電」變「美積電」的疑慮驟升。畢竟吃了「誠實豆沙包」的經濟部長郭智輝,曾老神在在地聲稱「川普任期不過4年且不能連任,其實影響有限」,如今又透露台積電赴美投資案「政府事先不知情」。就算再多中研院院士與企業家出面「背書」,社會大眾的質疑,不會因為「相信台積電」、「相信魏哲家」等「政令宣導」就消失。
美國過去看不上台積電,如今卻又對其垂涎三尺
平心而論,台積電被冠上「護國神山」的美譽,以及「矽盾」的英勇形象,來自於中美博弈的地緣格局;更嚴格地說,完全是因美國要遏制中國崛起的結果。民進黨政府順勢撿到了一把槍,新冠疫情之後、俄烏戰爭又起,綠營隨即「大內宣」台灣不是烏克蘭,其中一項理由就是因為台灣有台積電,多數民眾因為「相信政府」,也開始鸚鵡學舌般自我催眠:我們有台積電,中共不敢越雷池一步……。
這套敘事能夠成立的前提之一,在於台積電先進製程的優勢能永遠領先、永保第一。問題也恰恰在於這個前提,如今連美國人內心裡恐怕都有所動搖。一個很簡單的訊號,台積電的話題基本只在台美兩地吵得兇;當對岸決心突破美國「卡脖子」科技戰困局時,「你打你的,我的我的」態勢與日俱增,從對台政策到民間輿論,在意台積電的聲音愈來愈少。
美國總統川普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3日共同宣布,台積電將在美國加碼投資1千億美元。值得關注的是,川普在記者會中不只大讚魏哲家是傳奇,甚至還說「他是現在會議室裡最重要的人」。(美聯社)
換言之,過去美國與民進黨政府塑造出「台積電不能讓老共拿走」的「認知作戰」,其實真正對台積電虎視眈眈、垂涎三尺的從來不是中國大陸,而是嘴巴上說與台灣「堅若磐石」的美國。尤其是美國製造業空洞化之後,要在科技戰上力壓中國,美國這才發現過去它看不起的台積電,竟是其保命仙丹,非得拿到手才行。
民進黨靠台積電向美獻殷勤,對歷史的一大諷刺
據專研台灣經濟發展與產業政策的學者瞿宛文指出,台積電在籌備階段,張忠謀曾赴美企英特爾與德州儀器做簡報,但兩家企業最後都決定不投資,反而是荷蘭飛利浦不只投入資金,還轉移先進技術並提供專利技術保護傘。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等到台積電成為世界一流企業,擁有晶圓先進製程,而中國大陸整體實力不斷逼近美國時,美國遂把腦筋動到了台積電頭上。
今天眾人皆曰川普霸道,但美國想要獨享台積電,可是從拜登(Joe Biden)時期就已醞釀。美國前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曾表態,先進晶片都在台灣生產,「這是不可接受的事情」。也是從拜登任內開始,各種台積電「移美」論,或者台海開戰先炸掉台積電的「毀台」論大行其道,十足的「恐怖情人」作風:得不到就毀掉!
(相關報導:
張鈞凱專欄:澤倫斯基完美示範「合法要飯」的代價
|
更多文章
)
當「美積電」快要蛻變完成之際,西方媒體和台灣的「唯美派」文人,開始轉變口徑,要大家別再迷戀「矽盾」。而綠營及其信徒們,則展開了輿論大清洗,宣稱台積電「東拓」美國,是台美友好的象徵。可是,這套忽然說詞,本身就與台積電的誕生歷史背道而馳。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於2022年表示,美國缺乏大量製造晶片的人才,且生產的單位成本比台灣高50%,會造成發展晶片生產在地化的困難,強調赴美設廠「昂貴浪費又白忙一場」,「台積電是在美國政府的敦促下才這樣做。」(資料照,蔡親傑攝)
瞿宛文在〈護國神山的由來〉這篇文章強調,台積電的成立與成功,既源於戰後前期的產業政策,還要歸功於經建主事者「基於中華民族主義推動工業救國的驅動力」,也包括海外華人的愛國情懷,目的是要藉此「推動由本地企業為主的產業升級」,「說到底還是與整個中國的近代史有密切的關係」。結果在民進黨「親美抗中」執政路線下,台積電竟成為台灣對美國老大哥輸誠供品,誠為歷史一大諷刺。
賴清德的無上光榮,卻道盡戰後台灣的無比悲哀
賴清德果斷說出「沒有接受到來自美國的壓力」,再加上他選前即下令的「不能懷疑美國」,一副「美國在台行政長官」(陳水扁語)的姿態。他或許自覺無上光榮,卻反映出戰後台灣命運的無比悲哀。兩蔣時期為了與中共抗衡而秘密發展核武,被美國發現後,旋即遭到美方各種跋扈施壓,蔣經國日記字裡行間藏不住對美國的悲憤與無奈,茲抄錄若干條如下:
美國將於本月中旬派人來台北,調查我是否已放棄製造核武器之計畫。此本為我國內政問題,不應由外人干預,但為目前外交形勢和處境計,不得不忍辱負重,而准美國人來調查,這是年初所發生對外有關之難題。(1977年1月8日)
由李文(Burton Levin)率領來華的美國核能考察組,其態度之蠻橫,令人憤怒,惟大丈夫能屈能伸,忍耐為上。(1977年1月26日)
對於參加核能研究者所花的一番心血和辛勞,表示敬佩,而今又不得不中止而廢,於心愧疚無已。國力處於弱勢,面對強暴,乃是最為難受之事,不知多少苦處在心頭。(1977年4月1日)
美國在核能發展方面,對我大下壓力,可惡,但是又不能因小而失大,大丈夫一定要能屈能伸也。(1977年4月12日)
美國人在「禁核」和「購空中照相機」二案上對我再加壓力和侮辱,令人難以忍受,但為國長遠謀,不得不忍也。(1978年8月5日)
美國人欺人太盛〔甚〕,有時候想起來痛恨,而且已經到了無法再忍受的地步,但是為了國家長遠的利益見,自應忍痛以忍之。(1978年9月16日)
決定接受美國派專家會同研究核能和平用途,以及放棄向法國購買民航機之議,此乃對美之讓步,如此,另有所求也。(1978年10月24日)
前中科院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曾是台灣核武計畫的核心人物,卻成為CIA線人並全家叛逃美國。(資料照,陳明仁攝)
為了反共偏安,不斷告誡自己對美國再三忍讓的蔣經國,最後換得什麼?即美國大使安克志(Leonard Unger)於1978年12月16日清晨緊急求見蔣經國,「通知美國將於68(1979)年1月1日承認共匪,同時與我斷交」。從蔣經國上述的心路歷程來看,日後發生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被中情局(CIA)吸收並叛逃美國,最終摧毀核武設備,還會令人感到意外嗎?
(相關報導:
張鈞凱專欄:澤倫斯基完美示範「合法要飯」的代價
|
更多文章
)
說巧不巧,就在川普盛讚魏哲家「是現在會議室裡最重要的人」前夕,美媒CNN刊出張憲義專訪,81歲的他直言「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做這件事問心無愧,這根本稱不上背叛」。但不管張憲義如何自清,美國黑手伸進台灣之深之廣,卻是不爭的事實,至今依然。蔣經國於1978年7月16日寫下的日記,已經替賴清德回答了一切:「有人再會相信美國,那是笨之又笨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