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獨與國家認同議題,長期成為台灣藍綠兩黨激烈的政治戰場,「兩岸關係」作為一種特殊的雙邊政治關係,涉及政權、主權、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其複雜性更遠超統一前的東西德,和對峙中的南北韓。作為相隔宜水海峽的「兩岸」,這一問題深刻影響著台灣的生存與發展。
統獨和國家認同議題,長期成為藍綠兩黨最激烈的政治攻防戰場。「兩岸關係」是國際上,最特殊的雙邊政治關係。混雜政權、主權、治權、地緣政治多重因素,比統一前的東西德,和依然劍拔弩張的南北韓之間關係,更為複雜難解。
然而,對這種隔海相望,攸關台灣生存發展,福禍交關的「兩岸關係」問題,但在台灣內部,藍綠兩黨的分歧大於共識,彼此對立凌駕於團結合作,難以形成凝聚國家意志的共識。仿佛像兩組「義和團」相互較量,誰勝誰敗,對國家的前景並無助益,為人民帶來更多的心憂焦慮,而非平安和實質利益。
台灣未來如何掌握自己的前途命運?台灣人和藍綠都應該回顧和仿效,蔣介石、蔣經國這2為兩蔣總統的所作為。他們經歷過比今天,更大更難的風險和危機,不僅帶領國家衝破重重險障,其前瞻宏觀建設發展台灣,點滴建構堆疊厚植出民國「生存實力」,直到現在還庇佑著中華民國和台灣人。
不管如何憎惡和討厭兩蔣,還是無法抹去,仍然存在的事實,和依然可學可用這部「政治教科書」。
而兩蔣是怎麼做到的?1、就是外交方面,民國一定要能夠「捍衛自由獨立」;2、內政必須重教育拚經濟,千方百計「厚植生存實力」。
蔣介石捍衛「自由獨立」、重視教育、奠定基石
蔣介石在台灣執政期間,堅持「自由獨立」的理念,力求不受任何大國影響,努力捍衛台灣的主體性。他同時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奠定了台灣經濟、科技快速崛起的基石。蔣認為國家與個人都需要「自由」,唯有在不受外部勢力干預的情況下,台灣才能選擇最適合的發展路徑。
蔣介石一生中曾多次堅定地抵制美蘇的干涉,確保台灣的「自由獨立」。在1920年代的黃埔軍校時期,蘇聯顧問季山嘉大力主導校內軍事政策,但蔣介石對蘇聯的共產主義思想高度警惕。
季山嘉對中國軍官的輕蔑態度也引發蔣的強烈不滿,最終要求蘇聯撤回這位顧問,以維護學校的獨立性。蔣介石此後堅決對抗蘇聯在國民黨內的「赤化」企圖,在「中山艦事件」中果斷抵制中共勢力的滲透,維持了國民黨的自主性。
來到台灣後,蔣介石同樣拒絕成為美國的棋子,避免台灣淪為受控於大國的「基地」。雖然外界普遍認為美國曾長期反對蔣介石的「反攻大陸」計劃,避免破壞地緣穩定,但胡佛研究中心的解密文件揭露,韓戰爆發後,美國曾建議蔣介石出兵中國東南部,藉此牽制中共在北方戰場的軍力。
然而蔣冷靜地拒絕了美國的要求,堅持不將台灣捲入美國的計劃之中,避免成為美國的代理人。他小心翼翼地駕駛這艘「復興基地」小船,始終專注於「台灣優先」,確保台灣的自主性和安全。
蔣介石抗日有功,捍衛台灣也有功。圖為1960 年,艾森豪威爾訪問台灣,獲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齡接待。(圖/取自Wikimedia Commons)
蔣介石對教育發展的重視,可以追溯到他在大陸的執政時期。抗日戰爭期間,他推動北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遷往昆明,合組成「西南聯合大學」,以確保教育不中斷,培養了如楊振寧、李政道等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
到台灣後,蔣介石將教育視為強國的基礎,迅速推動教育建設。台灣的大專院校從1950年的3所增至18所,包括在新竹復校的清華大學(1955年)及交通大學(1958年),奠定了台灣科技教育的核心。蔣介石認為教育是強國的基礎,因而全力推動科技、工程學科的發展,為台灣經濟轉型積累了大量高素質人才 。
蔣介石的教育政策直接培育了許多對台灣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人才。以下是幾位傑出代表:
張忠謀:台積電創辦人,被譽為「台灣半導體之父」。年輕時張忠謀曾隨家人躲避戰亂,由香港輾轉到重慶就學,蔣在抗戰期間遷校政策使張得以就讀重慶南開中學。此後張在美國深造,最終成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開創者,使台灣成為全球半導體領先國家 。
李遠哲:台灣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在台灣大學取得化學學位後,又赴新竹清華大學深造,之後赴美國取得博士學位。1986年,李遠哲因化學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的成就展示了台灣在基礎科學上的教育成果 。
潘文淵: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奠基者之一,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70年代蔣經國推動經濟轉型,潘文淵受邀來台指導半導體產業,提出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方針,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蔣介石以教育為基礎,建立了科技人才庫,為蔣經國的工業與科技升級政策提供了堅實的支援。蔣經國於1970年代推動的「十項建設」,包含核電廠、科學園區等,成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台灣得以從勞力密集型經濟轉向技術密集型,並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扮演重要角色,為日後台積電等科技巨擘的崛起奠定了基石 。
在1950至1970年間,蔣介石推動了一系列經濟政策,包括土地改革、基礎建設和工業發展,這些措施提高了台灣農業生產力,推動了工業化進程。台灣的人均GDP從1950年代初的約150美元增加到1970年代的約1000美元,經濟年增長率達到9%以上 。
他執行的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及「耕者有其田」政策,讓農民獲得土地,並增加了農業的生產積極性,這些措施有效促進了社會穩定和經濟成長 。
蔣經國把壞事變好事,庇佑台灣40年
中華民國在1970年代面臨被國際社會邊緣化的困境,然而蔣經國透過自立自強的方針,成功逆轉局勢。
他清楚地認識到「自助人助」的重要性,推動「十項建設」,並於1980年成立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聯電,1978至1985年間建成核一至核三共三座核電廠,這些基礎建設在短短不到十年內完成,為台灣經濟和科技發展奠定了長期的基礎。
蔣經國落實建設台灣政策,從培養本土人才到強化基礎建設。圖為李登輝當選副總統,蔣經國總統親往祝賀(取自wikimedia commons)
2023年,台灣在全球經濟體中的排名達到第20名,這得益於蔣經國在基礎建設和產業政策上的深遠布局,包括核電廠的建設,確保台灣在過去四十年中有穩定的能源供應。
1979年台美斷交時,台灣的GDP僅337.61億美元,國際上也因外交孤立而處於邊緣。然而,在蔣經國的帶領下,台灣經濟實力逐步提升,最終從「棄子」轉型為「科技樞紐」。如今,台灣的GDP總額達到7,560億美元,全球排名第20位,成為美國在科技和經濟上的重要合作夥伴。
台灣不僅能夠穩定供應高科技產品,如半導體產業的巨擘台積電,還能夠回饋美國。如今,台灣定期向美方進行大額軍購,華航一次便採購了24架波音787飛機,成立美國像樣的「大客戶」。向美國「付保護費」是應該的,正是因為當初的美援,和軍事協防,台灣才有今天。可以視為報償或借貸的「利息」,但台灣不能失去「自由獨立」的自主性,照單全收把「利息」變成「高利貸」,會拖垮自己。
此外,美國退休基金等投資機構也持有台積電超過20%,以及其它科技產業的股份,並從中獲得穩定的分紅。台積電的前十大客戶中,有8家是美國的領先企業,包括蘋果(Apple)、超微半導體(AMD)、輝達(NVIDIA)、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和英特爾(Intel)。台灣已從依賴美國變成在全球經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並且以實力回饋美國,雙方的互惠合作更趨緊密。
蔣經國的親民作風固然是人們懷念他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帶給台灣的經濟繁榮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台灣人可以抬頭挺胸走向世界,這背後是蔣經國多年的努力與堅持,使得台灣從國際邊緣走向中心。
上世紀70、80年代,台灣面臨比今天更險峻的外部環境,但蔣經國帶領台灣自立自強,逐步改變了台灣的命運,最終實現了經濟上的成功和自信。
共識——「自由獨立與厚植國力」
當前的統獨議題看似難解,但若藍綠和台灣人都能夠放下意識形態的對立,或許可以借鑒兩蔣的「自由獨立」與「厚植國力」的理念。以務實的方式專注於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台灣才能獲得更大的發言權和安全保障。
老子曾說:「大象無形,無形勝有形,無為而無不為」,這種智慧啟示著台灣應該擁抱現狀,從現實中尋找出路。
兩蔣的歷史經驗提醒我們,在追求政治獨立的同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競爭力才是真正的保障。當台灣的經濟地位和國際角色穩固時,統獨問題自會隨之淡化。現今的台灣應當從兩蔣的政策中汲取啟示,透過「自立自強」的方式確保台灣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