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啤酒近年以低價策略強勢進入台灣市場,引發本土啤酒產業生存壓力,據台灣釀酒商協會指出,中國啤酒透過「傾銷」手法壓低市場價格,導致台灣多家啤酒廠產能下降、員工裁減,甚至威脅到整體產業鏈的永續發展。對此,財政部目前已展開反傾銷調查,並推動一系列標示規範與制度調整,期盼為本土品牌爭取公平競爭環境。
中國啤酒低價傾銷,台廠受影響
據《三立新聞網》報導,針對中國啤酒壓低售價爭奪台灣市場,台灣釀酒商協會指出,這波低價攻勢已對台灣在地啤酒產業造成實質衝擊,以台灣菸酒公司為例,其轄下3大啤酒廠產能近年皆呈下滑趨勢,尤以供應中南部的善化啤酒廠衝擊最劇,員工人數由2015年時的451人減至2024年的283人,減幅高達37%,而竹南與烏日啤酒廠也分別減員至311人與270人,整體員工規模大幅萎縮。
協會理事長曾煥昌指出,從原物料農戶、物流業者,到通路銷售端,整條供應鏈都受到波及,估計影響超過3萬個家庭生計,且「在台灣製造的啤酒中,於屏東設廠的海尼根,皆將玻璃瓶做成厚的才不易摔破,清洗後還可回收」,但中國啤酒普遍採用較薄的玻璃瓶,不僅易碎,亦不利回收使用,對於環境安全與ESG永續目標構成挑戰。
曾煥昌點出,中國自2022年起以資訊不完整為由,全面禁止台灣啤酒輸入,除非願意標示「中國台灣」產地,台啤與台虎精釀等品牌拒絕妥協,導致2024年台灣啤酒在中國的年銷售僅約新台幣300萬元,反觀中國製啤酒同年在台銷售額高達新台幣36億元,貿易逆差高達1200倍,形成明顯不對等的市場結構。
政府啟動反傾銷調查
面對市場失衡現象,財政部已於3月啟動中國製啤酒反傾銷調查,預計6月底可望裁定是否課徵臨時反傾銷稅,最終判決則將於10月出爐,除價格干預外,財政部於4月另行公告包裝與廣告標示新規,規定進口酒品若使用非原產地名稱或圖像,須明確補充原產地資訊,字體不得高於原產地標示,新制將於2025年1月1日上路,違規最高可罰50萬元。
對此,曾煥昌強調,協會提出反傾銷申請並非政治操作,而是針對中國啤酒明顯運用非市場經濟干預手段,呼籲政府建立公平競爭環境,讓國內外啤酒能在相同起跑點上爭取消費者支持,避免本土品牌被逐步排擠出市場。 (相關報導: 最大水果連鎖商大虧4億!「平均每天倒5家店」,9000萬會員救不了它 | 更多文章 )
目前台灣對進口啤酒採零關稅政策,不過業者並不主張以徵稅手段對抗競爭,轉而建議政府應調降釀造啤酒所需的麥芽與啤酒花等原料進口關稅,由於這些原料幾乎全數依賴進口,對本地農業衝擊有限,反而有助提升本土釀酒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並促進產業升級與創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