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外溢效應擴大 印度憂慮成為中國商品傾銷新戰場

中美貿易戰外溢效應擴大,印度憂慮中國商品傾銷新戰場。(AP)

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64歲的蒂魯納瓦卡蘇(Thirunavkarsu)經營的紡紗廠運作明顯放慢。

他生產的黏膠紗——這種常用於製作梭織服裝的材料——如今堆積在倉庫裡,因為本地工廠的訂單在過去一個月內減少了將近四成。

原因在於從中國進口的黏膠紗每公斤便宜了15盧比(約合0.18美元、0.13英鎊),大量湧入印度港口。

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徵收最高達145%的關稅,中國製造商開始尋找替代市場。

印度的紡織業者表示,他們正首當其衝地承受這場貿易衝突的後果,因為中國廠商正在向印度主要的紡織產地傾銷紗線。

儘管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黏膠紗生產國,但印度大多數的需求可由本地供應,進口僅用來填補供應缺口。

像蒂魯納瓦卡蘇這樣的工廠老闆擔心,他們的產品恐怕無法抵擋這波低價競爭。

「我們根本無法和這些價格競爭,我們的原料成本也沒那麼低。」他說。

南印度紡紗協會的賈加德什·昌德蘭(Jagadesh Chandran)告訴BBC,南印度帕利帕萊亞姆、卡魯爾和蒂魯布爾等紡織重鎮的近50家小型紡紗廠已經「減產」。不少業者表示,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他們將被迫進一步縮編。

中國駐印度大使徐飛洪近日保證,中國不會傾銷商品,反而希望向中國消費者引進更多優質的印度產品。

他在《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發表評論文章表示,中國「不會搞市場傾銷和惡性競爭,不會衝擊他國產業和經濟發展」。

不過,在印度各行各業,對中國傾銷的擔憂仍不斷升高。作為亞洲最大經濟體,中國是全球各類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國,從紡織、金屬,到化學品與稀有礦物,無一不包。

儘管藥品、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半導體晶片等產品被排除在高額關稅之外,但仍有大批中國商品面臨特朗普設定的145%關稅,這些商品預計會轉向印度等其他市場。

日本金融服務機構野村(Nomura)指出,這些商品的突然湧入,將對亞洲新興經濟體造成「極大破壞」。其先前研究發現,即使在特朗普上任前,中國就已在向全球市場傾銷廉價商品。

2024年,全球針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調查達到歷來新高。世界貿易組織(WTO)數據顯示,有創破紀錄的近200起針對中國的申訴案,其中印度就提出了37起。

印度尤其仰賴中國的原材料與半製成品,可能因此受到嚴重衝擊。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進口高於出口的金額)已擴大到1000億美元(約合750億英鎊)。僅在今年3月,印度的進口總額就上升了25%,主因是電子產品、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板的需求上升。

作為回應,印度商務部已成立專責委員會,追蹤中國廉價商品的進口情況。其下轄的準司法機構也正針對包括黏膠紗在內的多個行業展開調查。

此外,印度近期對部分鋼鐵產品加徵12%關稅,俗稱「保障稅」,以遏制以中國製造為主的廉價鋼材湧入,這些鋼材已迫使部分印度鋼廠減產。 (相關報導: 小米SU7車禍致3死 工信部禁用「智能駕駛」等名詞 車企更名傷腦筋 更多文章

儘管有這些保護措施,加上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大力推動的「印度製造」行銷活動,印度仍難以擺脫對中國的依賴。自2020年邊境衝突以來,兩國關係陷入緊張,儘管如此,中國商品的進口量仍持續上升。